省医技术
一个人没了感觉,他还能否感知自己的存在?
一个人3年来“滴水未进食不知味”,疾病剥夺了他品尝幸福的能力……
一个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抓住最后的稻草,享受生命赋予他的权利……
3年滴水未进
他只求能像正常人生活
7月27日上午10点,原本奔走忙碌的省医胸外一病区医护人员因为一位病人的到来而暂时驻足,惊叹之余纷纷给他送上祝福。
原来,这位牵挂人心的病人,终于在3年间喝到了第一口水,顺利完成吞咽。
他激动地握住主任杨光煜的手,眼泪不住下流,哽咽地说:“3年了,原来这水的味道是甜的。”
他叫吴浩(化名)。年夏天,他感觉腹部撕裂般疼痛,医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
持续10多天的出血已涨破了3条血管,并破入食管,广东当地的医生在吴浩的动脉内放置了3个支架,虽然一时缓解了生命危险,但是食管的出血却未能得到控制。不久后,吴浩再次身陷危险边缘,家人多次收到病危通知书。
为了挽救生命,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在那里接受了相当复杂的“升主动脉和右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腹主动脉4个桥”手术,搭桥4根,并将食管、阑尾等切除,对胃和肠道造瘘。
3年间经历了4次大手术、无数次小手术,吴浩说,自己基本没有过过正常日子,身体早已虚弱不堪。
然而,让他感到最痛苦的,不是身体上饱受折磨,而是3年来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食、品尝味道,甚至连口水都无法从口中而过,只能靠着胃部的一根管子,汲取流食为生。
家人的负担与辛苦,无形中也加重了吴浩的愧疚感。
“苦、辣、酸、甜的滋味我一样都尝不到,但心里早已被五味杂陈淹没。这样痛苦的日子,我一天都不想再过了。就是死,也得拼一下。”吴浩说。
冒着危险顶住压力
他为病人实现梦想
为了过上正常生活,有质量地度过后半生,吴浩在家人的支持下和陪同下,继续踏上寻医路,希望重建消化道。
但是无奈现实多艰难。他们走遍大半个中国,寻过众多名医,没人愿意接此手术。
原因很简单,吴浩经过多次大手术后,身体较正常人虚弱,很难再承受大型开胸手术,而且他身上的主要血管均为人造血管,稍有不慎变更,容易发生感染、威胁生命。
此外,吴浩的颈、胸、腹部组织脏器粘连严重,并且一些脏器已经失去了正常功能。要想重建消化道,必须重建路径。这就意味着很有可能造成重要器官的损伤,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几经辗转,今年1月,吴浩和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省医,找到了胸外科主任杨光煜。
杨光煜见到吴浩时,吴浩胃部的造瘘管已经脱落至肠道,胃部也由于长时间闲置造成废用性萎缩。
杨光煜马上组织科内医疗团队进行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手术不可能完成。但是拥有多年疑难重症临床治疗经验的杨光煜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看病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后,认为吴浩有手术消化道重建的可能。
“必须先将胃培育成正常的胃,以便代替切除的食管。”于是,杨光煜和团队人员一起为吴浩行胃造瘘术,并让病人回家后按照特殊制定的胃灌注方法,将胃培养至适宜做手术的状态后,再来接受2次手术。
年7月,吴浩再次来到省医。
杨光煜及其团队医护人员反复评估手术条件,讨论病例,还与给病人做“人造血管”医院心外科医生朱俊明教授进行多次讨论,更加透彻了解这位病人的体内复杂结构。
每次见到患者家属和善的笑容和信任的目光,医护人员实施手术的信心就增加一份。杨光煜说,他们勇于挑战,但绝不盲目冒险。
为了制定万无一失的手术方案,周全考虑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医护人员仅术前准备就持续了21天。
手术当天,麻醉、胸外科医生团队严阵以待,医院的朱俊明、程力剑教授也专程赶来助阵。
术中,医生们首先是开颈部,确认上段残留食管有条件行胃食管吻合,胸廓入口可制造通路,将胃上提。然后开腹,确认胃能游离下来并且大小可以拉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
医生从右侧开胸,小心剥离粘连器官,渗血严重,解剖极为困难,逐步开辟出一条上提胃的路径,将胃上提至胸顶部,与残留的食管吻合。
术中病人血压不稳定,渗血近毫升。一位60公斤的成年人血量为毫升,吴浩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一遍。但是,术中没有造成任何一个器官的损伤性出血。
手术历时12个小时,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艰辛的历程。
手术结束后,病人被转至ICU观察,大家也终于送了一口气,但杨光煜却既欣慰又担心。
他说,病人并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关键的术后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直到没有过多渗血、出血,呼吸循环达到稳定,重建消化道没有发生吻合口瘘和感染,手术才算是成功了。
术后一周,胸外科医护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大家时刻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白癜风治疗最佳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