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腔内技术进步飞速,越来越多高难度的胸腹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得到了腔内修复。这其中大多数应用了开窗或分支支架技术。但无论是开窗还是分支支架技术都需要对靶血管进行桥接,而由此造成的内漏已成为这类手术并不少见的一类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本篇文献研究的目的就是这类内漏的发生率,结果和危险因素。在此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靶血管桥接支架相关内漏的分型,如下图所示:研究人员回顾了年至年间接受F-BEVAR治疗的患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确定靶血管内漏。术后随访包括出院前、术后2个月、6个月以及此后每年进行的CTA和超声检查。初发性内漏是指首次CTA检查即发现的内漏,迟发性内漏是第一次CTA中未发现而在后续随访中出现的内漏。随访终点包括自发性原发内漏愈合、二次介入手术和流体破裂。对靶血管内漏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进行了多变量分析。结果,总共例患者(平均年龄,75±8岁;男性75%)行F-BEVAR治疗。例肾旁腹主动脉瘤和例TAAAs。以个开窗和个定向分支支架作为靶向的个肾、肠系膜上动脉。在41名患者中发现了52个靶血管内漏;IIIC型为41个(相互连接),IC型为10个(远端桥接支架密封区域),IIIB型为1个(桥接支架织物撕裂)。33例患者(9%)在41例靶血管(3%)中被发现有原发性内漏。8名患者(2%)发生了11次迟发性靶血管内漏。与开窗(28/[3%];P=.03)相比,定向分支更容易发生初发性内漏(13/[6%])。但是,与开窗式内漏(14/38[37%];P=0.)相比,分支内漏更容易自发治愈(11/14[79%])。靶血管内漏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靶血管起点处主动脉内径≥30mm、手术中重建四个或更多靶血管、TAAA(对于初发性内漏而言)、外科医师术中改良的移植物(对于迟发性内漏而言)。4名初发性内漏患者在出院前成功进行了再次介入治疗,而另外29例内漏患者接受了平均24±21个月的随访。在41例初发性内漏中,初次随访时20例患者中有25处内漏自发消退(61%),无复发。在保守观察的内漏中,有9例患者共11处内漏持续出现,另外7例患者的8个内漏得到治疗。所有迟发性靶血管的内漏都需要重新干预。仅有一例持续出现的迟发性内漏对动脉瘤破裂有促进作用。据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F-BEVAR治疗的10名患者中就有1名发生出院时CTA所能确定的靶血管内漏。其中,三分之二是自发愈合的,尤其是那些影响定向分支的内漏。在持续性内漏的患者中,血管内再介入通常是成功的,而动脉瘤破裂则很少。
一点评述
在开窗与分支支架技术靶血管内漏问题上,尚无指南性指导意见,对于分类各家也有自己的标准,而本文分类详细,对于初发性内漏可根据病情暂时观察,而迟发性内漏则需要手术处理。
本文由商弢医师审校及组稿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gmailiu.com/fzdml/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