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市场环境,更需要创新自信去化解。一年一度进博会是众多在华跨国药企集体“秀肌肉”的重要时刻,今年不同在于,创新含量分外高。
中国医药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创新生态的变迁,严重“冲击”跨国药械企业(MNC)在华的战略节奏和业务布局。
对环境敏感的MNC们,早已出手调整战略,而那些不敏感的企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巨大挑战的存在,走在战略调整的路上。
盘点MNC们战略调整方向,路径几乎一致。
更加重视中国医药市场,提升中国市场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安斯泰来5年两次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升级,非常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更加注重本土职业经理人对中国市场的作用,以应对动态变化中的产业环境。罗氏、GSK、赛诺菲,近两年来,纷纷上任了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首位本土职业经理人。
更加快速在中国上市新产品。数据显示,自年至年,中国累计上市种新药,MNC贡献了三分之二,聚焦在肿瘤、心血管和消化代谢领域。
更加看重中国创新力量,升级中国研发中心地位。临床试验纳入中国区的时间不断前移,从III期到I期,有的甚至在临床前就会考虑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此外,全球新药中国首发已经实现“零”的突破。
更加融入中国创新生态。从“inChinaforChina,”到“inChinaforGlobal”。一个个链接中国创新力量的合作创新平台、新药投资基金、新项目加速器应运而生。
进博会5年,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快速迭代升级转变的5年。从第一届犹豫着是不是参展,到第五届几乎所有在华跨国药械企业都齐聚一堂,这场“大秀”见证着产业发展,也展示着MNC在华聚焦点的转变。
一些不再于进博会展示的原研药、品牌药,事实上也基本退出了MNC在华推广的重点。E药经理人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