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增宽
升主动脉
胸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五

3分钟看懂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3分钟看懂脑动脉瘤

3D医学动画:脑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

男,52岁,1月前因头晕头痛入院,MR提示右侧小脑半球梗死,CTA提示颅内动脉瘤,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示:左椎动脉V4段动脉瘤,载瘤动脉纤细,血流缓慢,左侧PICA自瘤颈旁发出;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前循环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双侧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供。

5天后再次造椎动脉影示载瘤动脉近端较前变细,血流明显减慢,载瘤动脉远端及PICA经后交通代偿显影同前。

夹层动脉瘤

  普外科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术是我院年度开展的优秀新技术,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新技术发展,宣传我院新技术水平,促进公众对我院新技术的认知,特此展播。

假性动脉瘤

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

本病例中,患者男性,46岁,数日前行股静脉穿刺,今日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可见:右侧腹股沟区低回声区,内见无回声,CDFI:此无回声内充满血流信号,并录得动脉频谱,可见搏动,追踪此包块,发现与股浅动脉相通,并见红蓝交替信号,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考虑假性动脉瘤,此瘤口较长较细。第二日预给患者在我科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治疗,发现此低回声包块内未见彩色血流信号,与股浅动脉相通的血管也闭塞,考虑假性动脉瘤已自行闭塞。

当穿刺部位离股动脉太远,如穿刺到股浅动脉时容易发生假性动脉瘤,因为此处没有股动脉鞘制止出血,也没有任何骨性结构可供适当压迫止血。所以经超声引导下向假性动脉瘤的瘤腔内注入适量的凝血酶进行栓塞治疗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脾真性动脉瘤

动脉瘤(aneurysm)是由于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局限性的膨出,临床上以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脾动脉瘤是脾动脉扩张形成的动脉瘤。

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门静脉高压、急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医源性损伤、外伤、感染等。

病例:患者女,72岁,无明显不适,在我院做入院常规检查时发现

超声表现:二维:脾门处脾动脉走行区域的囊性团块,境界清楚,团块与脾动脉管壁连续性好,瘤腔内未见斑块及血栓;

CDFI:瘤体内红蓝各一半、边界分明的半涡流状血流充填(太极征);

脉冲多普勒:可探及瘤体内双向动脉频谱。

夹层动脉瘤

定义: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nganeurysm),是指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血液进入内膜下之中膜内,导致中膜撕裂、剥离形成双腔主动脉,称主动脉夹层。

分型:

传统主动脉夹层分型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Stanford分型和Debakey分型.Debakey将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三型:I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源于升主动脉并累及腹主动脉;II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局限于升主动脉;III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源于胸降主动脉,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者称为IIIA,累及腹主动脉者称为IIIB。Stanford大学的Daily等将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两型: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一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A型;夹层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B型。StanfordA型相当于DebakeyI型和II型,StanfordB型相当于DebakeyIII型。

病因: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较为少见的致命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疾病有关。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约70%的患者有高血压史,远端主动脉夹层合并高血压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

本病多急剧发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部分患者在急性期(2周内)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心脏合并症。年龄高峰为5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病例:女55岁

(Ⅰ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可见撕脱的内膜光带

腹主动脉内同样可见内膜光带,将管腔分为真腔和假腔,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血流信号。

男子脑动脉瘤破裂医生绣花式“拆弹”

近日,医院急诊科接收一名颅内动脉瘤破裂男子,危急时刻,神经介入科主任苏永永带领诊疗团队为其实施“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经过三小时显微镜下绣花般的操作,“拆弹”成功,男子脱离危险。

该患者系外地转来,医院时已呈昏迷状态,初步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及神经介入科等迅速参与救治,并开启了急救“绿色通道”,经过CT、DSA等项检查,患者确诊,颅内存在一枚动脉瘤,同时动脉瘤已经破裂、出血,导致脑积水。

经讨论,苏永永团队决定立即为患者开颅治疗,实施“动脉瘤开颅夹闭”。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要求术者具有扎实的显微解剖学知识、熟练的显微外科、神经内镜手术技巧及丰富的手术经验。

“拆弹”过程令医者如履薄冰,术中关键包括术区的暴露、分离瘤颈时周围血管的保护、夹闭瘤颈时的显微操作、术中瘤体破裂的预防及处理、夹闭后远端血管的血流通畅等等。苏永永主任在显微镜下犹如“绣花”一样,始终保持平稳心态,细心操作,因为任何一个不当的细微动作都可能引起术中大出血危及患者性命。

三个小时后,动脉瘤成功夹闭,全体医护人员如释重负,击掌相庆。

神经介入科手术资料图

术后,神经介入科给予患者维持高血压、高血容量和降低血液粘滞度治疗,明显减轻了脑血管痉挛,进一步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危胁生命安全,故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十分有必要,目前普查的首选方法为‘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即MRA检查),该检查利用磁共振仪器将颅内血管‘重建’,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无创检查,大多数脑血管疾病均可被检出”,苏永永说道。

人体的大脑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树叶好比是脑组织,枝干犹如血管,枝干损伤时,树叶则无法生长,血管一旦出现问题,脑组织则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对此,苏永永提醒广大群众,当出现前述患者症状时,医院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外科就诊,以免延误治疗,丢失最佳挽救时机。当有轻微头痛时也要注意,它也可能是预警性前兆。

嗜酒男人警惕脑动脉专家称,90%以上的脑动脉瘤患者医院急救,其中30%-50%医院就死亡了。专家呼吁公众重视防范脑动脉瘤,尤其是4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最好主动筛查脑动脉瘤,以期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生脑动脉瘤破裂而危及生命。大量饮酒易致脑动脉瘤破裂

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相比较,脑动脉瘤在公众中的知晓率并不高。年,著名笑星赵本山因脑动脉瘤险些送命,脑动脉瘤才引起人们的   前段时间,一名44岁的脑动脉瘤患者,因为应酬连续饮酒,最后倒在酒桌旁。医院时,由于脑动脉瘤已经破裂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最后因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漆松涛说,作为医生,对这样的病例深感惋惜。如果这位患者前期做了筛查,检查出患有脑动脉瘤并及时接受治疗,危险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漆松涛说,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大量饮酒甚危险,因为酒精会让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极度变化,而且长期饮酒的人,常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大量饮酒导致血压的急剧变化,会致使脑动脉瘤加速破裂。可以说,饮酒是导致脑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

高危人群可尝试三种筛查方法

  其实,脑动脉瘤并非大家所理解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简单地说,脑动脉瘤好比血管壁上吹起的小气球,气球壁极薄,因此随时会破裂。而一旦破裂,便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顷刻间便有生命危险,首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30%-40%。

  但是,绝大多数脑动脉瘤较小时,患者几乎没有症状,有时只有轻微的头痛、脖子发硬等。“通常,一般身体检查无法发现较小的脑动脉瘤,因此,高危人群接受专门的脑动脉瘤筛查非常重要”,漆松涛强调说,“脑动脉瘤破裂前治疗与破裂后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越早筛查、诊断,越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强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脑动脉瘤高危人群更应做针对性的筛查。目前,脑动脉瘤的筛查手段有三种———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成像造影(MRA)以及脑血管造影。前两种方法可以检查出大多数大于3-5毫米的脑动脉瘤。而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最准确的方法,虽然是有创检查,但却是脑动脉瘤诊断的一项金标准。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针对脑动脉瘤的治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冯文峰介绍,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药物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及神经血管介入术。

  如果脑动脉瘤很小(一般宽度小于3毫米)、未破裂,并且未引发任何症状,医生会用药物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脑动脉瘤是否开始长大或发生改变。

  而对于宽度大于3毫米的脑动脉瘤,最好尽早治疗。一般来说,采取外科手术则需要进行开颅,对血管瘤进行夹闭,风险较高。目前,在医院接诊的脑动脉瘤患者中,有近70%采取的是血管介入栓塞术。即在患者的大腿根部切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口,把一个很细的导管,通过动脉血管通道一直送达脑动脉瘤的位置。通过导管,把柔软的弹簧圈放到血管瘤里,直至把血管瘤填满,这样,血液就不太能进到脑动脉瘤的瘤腔内,血管瘤被栓塞掉。

  冯文峰称,因不用开颅、创伤小、疗效肯定,对于合适的病人采取栓塞术更为安全有效。

Tips:

头痛欲裂,可能是脑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出血,大部分因高血压所引起,高危人群尤其要控制好血压,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过度饮酒等。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有人称之为头痛欲裂)、头晕、复视、后脖子发硬等症状,有可能动脉瘤已经破裂了,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并不是肿瘤,而是动脉壁由于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残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残死率在60%以上,2年内残死率在85%以上。

动脉瘤好发于中年人(30-6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1.34∶1)。其主要病因有先天性血管缺陷、血管炎症、动脉硬化、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常见,其次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较少见。

典型症状:突发剧烈头痛,约97%,伴呕吐及意识障碍,重者可昏迷,呼吸骤停,颈腰部疼痛。可伴发局限性脑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手段

1腰椎穿刺术是SAH最敏感的检查法,可测出颅内压,脑脊液颜色、含血浓度、细胞计数、后期脑脊液化验蛋白含量等。2CT检查:头颅CT主要用于SAH的诊断,为首选检查,CT可明确出血量、出血部位、动脉瘤可能发生位置、脑室有无急性扩张、有无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梗塞等。CTA尤其是3D-CTA对诊断脑动脉瘤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首选。能比较清楚的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等。3MRA:可作为动脉瘤诊断的无创检查首选方法,可以显示3mm直径以上的动脉瘤。与CTA、DSA的检查效果相媲美,为无创性诊断和随诊提供了可能。4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可显示0.5mm的脑血管,仅极少量病人归于不明原因SAH。另外还可显示血管痉挛,以及管腔狭窄等情况。其诊断准确率大于95%,是目前任何一种影象学也取代不了的一种检查技术。特别是3D-DSA,对动脉瘤敏感度为97.2%,特异度%。

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最佳的治疗仍然是手术夹闭动脉瘤颈,还有动脉瘤包裹或加固术、孤立术等。近年来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越来越受到   一提到“瘤”,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肿瘤”,是“癌症”,但是很多叫“瘤”的疾病,其实不是“肿瘤”,比如:颅内动脉瘤,过去人们称之为先天性脑动脉瘤,事实上先天性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70%~80%。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许多人对脑动脉瘤都存在着误区。

  误区1:脑动脉瘤是“肿瘤”?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脑血管病。脑动脉瘤的发生,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脑动脉壁薄弱,动脉壁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脑动脉瘤血管壁非常薄,有时候就像一层纸那么薄,可以想象,在压力很高的动脉血的冲击下,这样的薄弱部分非常容易破裂。脑动脉鼓出的动脉瘤部分,形状像“瘤”,但实质上不是肿瘤,与肿瘤有天壤之别。所以说,脑动脉瘤虽然很危险,但经过治疗后,不会像肿瘤那样需要放疗或化疗。

  误区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外伤引起的?

  脑动脉瘤的发现一般很突然,大多数的病人都是因为出血才发现的。这种出血类型很特别,主要位于脑组织的间隙中,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不是外伤原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70-80%是由脑动脉瘤引起的。如果CT检查发现是位于“鞍区”脑池比较多的出血,几乎90%以上都是脑动脉瘤引起的。所以,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一定要做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排除脑动脉瘤的可能性,而且要尽可能早地排查。

  误区3:介入治疗一定比开颅手术治疗安全?

  脑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介入栓塞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有的病人适合于介入治疗,有的病人适合于手术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都适合。由于对开颅手术的恐惧感,有的家属一厢情愿地认为,介入治疗那么昂贵,又属于“微创”,一定比手术治疗安全。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情况下,开颅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某些情况下比介入治疗还要安全。

  重疾提示得了这样的病,也不要有太多的思想负担。动脉瘤虽然很危险,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脑动脉瘤病人治疗后,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脑动脉瘤的危害

未破裂动脉瘤除非体积较大,而对周围神经或脑组织产生压迫造成神经功能缺失外,一般无明显临床影响;其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存在破裂出血致命的风险。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造成约30%医院之前死亡,存活病人中部分病人可能合并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而且脑动脉瘤病人在第一次出血后,还有可能发生再次出血,或使病人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加重。因此,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无论首次或者多次),常给病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部分病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所带来的脑血管痉挛也可造成脑组织永久性的损伤,即脑梗塞形成。脑血管痉挛是指颅内出血后局部脑血管出现持续性的收缩,严重时局部脑组织完全失去血液供应,从而失去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脑动脉瘤还有一些仍然是致命性的并发症,如脑积水引起颅内压增高,给病人带来进行性、持续性的脑损伤;有些病人脑动脉瘤破裂后还可引起其局部脑电异常活动,导致癫痫发作。少数病人还可引起心律失常,这些并发症有时是致命性的。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或已破裂动脉瘤都应及时治疗,以防止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我院神经外科暨河北省神经介入治疗中心,采取介入手段治疗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多年近万例的治疗经验,为广大动脉瘤患者带来新的生命。

左椎动脉V4-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介入治疗一例导读

支架术后再狭窄是影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再狭窄确切机制不确切,但与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控制欠佳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期汇报的病例是年10月份的1例左椎动脉V4-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术后第7天亚急性血栓形成而致闭塞,予以急诊开通后NIHSS由16分降至4天后3分。术后3个月mRS1分。近期患者因出现后循环TIA而入院,我们将本次治疗过程进行一个梳理汇报。

病例详情

病情信息

男性,58岁,主因“颅内支架术后3.5月,发作性视物模糊1月”入院。

3个半月前(年10月10日)于我院行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处狭窄支架置入术(Wingspan支架3.0mm×15mm)+V1段支架置入术(Blue支架5.0mm×12mm)过程顺利,病情平稳出院。规律服用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术后一周(年10月17日),患者突发头晕,逐渐出现双侧肢体无力,左侧明显,意识转差。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考虑支架内再闭塞,NIHSS16分,急诊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pollo支架2.5mm×13mm)。术后好转出院,术后第四天NIHSS评分3分(图1)(具体见第四期内容)。

第四期:天坛周记

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区狭窄支架术后亚急性血栓一例

图1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伴视物成双,无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时有强笑。因症状反复发作,收入我院复诊。

既往中风病史(4年前),无后遗症,病后未行二级预防。高血压病、吸烟史。7个月前发现阵发房颤,未行华法林治疗。

本次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定位体征。

本次入院血栓弹力图:AA93.9%,ADP35.2%(上次入院:AA98.6%、ADP64.5%)。

LDL1.09mmol/l,HDL1.06mmol/l(上次入院:LDL2.05mmol/l,HDL0.82mmol/l)。

CYP2C9:*1/*1型,酶活性高,快代谢。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mg1/日+波立维75mg1/日)及降脂(瑞舒伐他汀钙20mg1/日)治疗。

入院后查头颅CT:双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双侧脑室前后角旁、双侧放射冠、双侧额顶皮层下多发斑点状、斑块状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图2)。

图2

CTA:左椎动脉V4-基底动脉近段支架,管腔内重度狭窄(图3)。

图3

CT灌注:后循环供血区域灌注降低(图4)。

图4

术前造影:左椎动脉V1段支架血流通畅,未见狭窄。左椎动脉V4-基底动脉近段支架,管腔内重度狭窄(图5)。

图5

术前讨论

1.患者左椎动脉V4-基底动脉支架术后3.5个月出现症状性再狭窄,狭窄供血区域存在低灌注,拟再次干预治疗。

2.治疗策略:因靶血管区域已经重叠置入2枚支架,准备单用球囊扩张再狭窄;考虑到原有的支架直径,准备选用2.5mm的球囊进行扩张。

3.相关风险:穿支损伤、血栓形成等。

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侧股动脉穿刺,6F导引导管+5F多功能导管同轴通过左侧椎动脉V1段支架,至V2段远端,造影示再狭窄率超过90%(图6)。

图6

Transend微导丝(0.″cm)小心通过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支架,放置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SprinterLegend球囊(2.5mm×15mm)至狭窄处,准确对位后加压至8atm,造影示狭窄明显改善,前向血流TICI3级(图7)。

图7

总结

1.颅内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是否考虑再次干预处理,要结合患者有无新发症状,对于无症状的再狭窄可以继行保守治疗,一般处理的还是有症状的再狭窄。

2.再狭窄的干预策略,多选用单纯球囊扩张。颅内血管直径较细,最好不要再次置入支架,以防引发新的狭窄。

3.血栓弹力图和CYP29C的结果显示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可能性比较小,故推测术后3.5个月的再狭窄可能与斑块进展有关。

4.该患者的下一阶段疗效如何,我们将继续随访。

右侧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

蝶骨嵴脑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内起自前床突,外抵翼点。早年Cushing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内、中、外三个部位。近年Watts建议将此传统的定位分类方法简化为两型,即内侧型和外侧型。肿瘤多为球型,可以向周围各个方向生长。蝶骨嵴脑膜瘤可向颞部、额部和额颞交界处生长。内侧型肿瘤可起源于前床突,向眼眶内或眶上裂侵犯,也有少见的肿瘤向前颅窝底生长,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早期不出现症状。

症状体征: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内侧型早期症状明显,病人早期可出现脑神经受压表现,如视力下降等。如肿瘤向眼眶内或眶上裂侵犯,眼静脉回流受阻,病人可以有眼球突出等症状。内侧型病人还可出现Ⅱ、Ⅳ、Ⅵ及Ⅴ第1支脑神经损害症状。精神症状和嗅觉障碍多见于肿瘤向前颅窝生长者,但较少见。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症状出现较晚,早期仅有头痛而缺乏定位体征。一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颞叶癫痫发作,如肿瘤侵犯颞骨可出现颧颞部骨质隆起。上述两型病人肿瘤生长较大时,均会引起对侧肢体肌力减退和颅内压增高。

预后: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切除困难不大,术后复发和神经功能损害较少见。内侧型脑膜瘤全切多有困难,术后可有Ⅲ、Ⅳ、Ⅵ脑神经功能损害。另有患者术后可有肢体运动障碍和运动性失语。对于未能全切的内侧型病人,术后可辅以放疗,以防复发。如肿瘤复发可考虑再次手术切除。

患者江某某,女性,44岁,住院号:。患者因“视力下降3月余”于-03-20入院。左眼视力:4.6、右眼视力:4.2。外院影像结果示:右侧前颅窝鞍旁占位。于-03-26行“右侧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视力好转。术后病理报告示:脑膜瘤。

图1:术前CT示右侧前颅窝底一团片状稍高密度影,局部间杂环形高密度钙化影

图2:术前CTA示:1.右侧前颅窝底占位病变,其内血管较丰富,考虑脑膜瘤,邻近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受压向左侧移位;2.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为发育因素

图3:术前MR报告示:右侧前颅窝底占位性病变,病变范围约4.3×4.7×4.1cm

图4:术后MR报告示:右侧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后改变,原病变已切除

图5:术后病理,皮细胞型脑膜瘤,WHOI级

一例罕见巨大颈动脉体瘤

4月1日,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切除一罕见巨大颈动脉体瘤,据了解,为我院首例自行完成该类手术。

62岁女患者在近期因头晕心悸多汗半年多就诊,经检查发现右侧颈部一占位性病变,我院神经外科医生杨继文教授首先考虑为颈动脉体瘤。经过对患者的肿瘤进行详细的评估,颈部超声示占位大小为38*46*42mm,肿瘤内血流极为丰富,且肿瘤将颈内外动脉的大部分包裹其内;CTA及DSA均显示瘤体巨大,血供丰富。

神经外科团队组织全科会诊并很快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诊疗计划,共同承担手术。手术过程虽然艰辛但是十分顺利,手术时间近三小时,杨继文耐心细致一点点将肿瘤从血管上剥除下来,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血管钳略一用力就出血,杨继文教授不停止血、剥除再止血,王凯博士配合默契,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失,颈动脉血流良好,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为副神经节瘤的一种,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低于3/10万,但有2.6%—50%的恶变率和5%的转移率,肿瘤位置相对恒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一部分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潮红、心悸、多汗等症状,肿物一般不随吞咽上下活动,推挤时可侧向移动,上下则相对固定,可有搏动,有时也可闻杂音,易与颈部其他肿物(颈动脉瘤、鳃裂囊肿、颌下腺肿瘤、神经鞘瘤、淋巴腺病变等)相混淆。

颈部血管超声为首选检查,CTA和MRA可对此病做出有效诊断,当高度怀疑该疾病时进行DSA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能明确肿瘤血供情况,还可以为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提供机会。手术切除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该肿瘤紧邻大血管及神经,手术相当于把肿瘤从血管表面锐性剥离下来,难度较高,稍有不慎将造成大出血,甚至术后出现一侧大脑半球缺血,后果极其严重。所以,一旦考虑为该肿瘤,医院就诊,该类手术应该由有颈动脉手术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完成,切不可盲目就医。

动脉瘤有何惧!眉弓入路巧切除,还要让你长发飘飘青丝在神外ZQ(大型脑血管造影机的简称)时代,

复合手术眉弓入路微创夹闭前交通动脉瘤!

病人半百女性,蛛血起病1周,CT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病人与家属选择手术夹闭,我们给病人提供的方案是复合手术眉弓微创入路,手术全程可视性好,术后复发可能极小,病人勿需理发,术后早期融入社区社会,家属欣然接受!

这个脑内的“不定时炸弹”是危胁病人生命的罪魁祸首!

复合手术室显微手术微创治疗,Dora碳纤维头架,眉弓入路小切口,长发飘飘青丝在,病人希望术后如常人,我们能做到!

眉弓小切口,切口位于眉毛之内,术后一如常人,磨钻于眉弓外侧磨出一约0.5mm小孔,便于铣开骨瓣,骨瓣约2*3Cm,看下您的拇指头,就这么大一点!

Dora碳纤维头架可透X线,手术中不影响造影评估,方便切口显露,眉弓上方小骨窗开颅,小切口无出血!

置入脑压板向视交叉池/颈动脉池分离蛛网膜,释放脑脊液,探查显露大脑前动脉A1段,早期显露才会不惧术中破裂!

阻断大脑前动脉近端,己完全分离显露动脉瘤,可以夹闭了。

一枚成功夹闭动脉瘤,探查见载瘤动脉通畅,手术很顺利。

术中造影,常规正侧位DsA感觉动脉瘤夹的不错!

这个三维融合重建更直观,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ZQ工作站好强大的图像后处理。

骨窗前缘到达动脉瘤颈的距离4cm,手术结果变得更加直观!

术中颅骨3D,骨窗位于眉弓上方,2×3cm,开刀手术也微创啊!

眉弓小切口皮内缝合,术后4天出院……明天我出院了,我像病人么,是齐鲁神外的医生帮我巧除颅内“不定时炸弹”。

神奇!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轻松为妇科手术保驾护航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命起始的季节。28岁的女士也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再次怀孕,但怀孕的喜悦却没能持续多久。2周来管女士持续出现阴道流血,于外院查彩超考虑宫颈妊娠,因风医院治疗,医院就诊,均因风险大为由未予收治,后患者多发打听联系到我院介入科主任,立即联系妇科主任收入我院妇产科。

主任结合患者病情,首先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米非司酮3天+甲氨蝶呤5天治疗,后复查血HCG数值下降不明显。

患者口服药物治疗胚胎活性下降不明显,主任联系超声科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给予孕囊及宫颈局部注射甲氨蝶呤药物治疗。

4天后再次复查血HCG较前升高,患者胚胎活性较前升高,需行刮宫治疗,术前给予妇科彩超检查示孕囊周围血流丰富。

为防止刮宫术中大出血,请介入科主任在局麻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术中应用明胶海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下图为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双侧子宫动脉造影)

栓塞术后第3天在静脉全麻及超声引导下行妊娠病灶清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量约10ml。

2天后患者复查血HCG明显减小,复查彩超宫颈处探及低回声区,血流信号不明显,患者康复出院。

什么是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DSA的指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材,经皮穿刺把导管插入子宫动脉,将特殊栓塞材料,释放到双侧子宫动脉,达到在小动脉水平堵塞或显著减少子宫血流量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对子宫的永久性损伤。

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1、子宫肌瘤

最常见的女性良性肿瘤。

子宫动脉栓塞微创、保宫、不影响生育、恢复快

2、子宫腺肌病

好发30-50育龄期妇女。

不死的癌症-痛不欲生、不孕

3、疤痕妊娠

受精卵着床于疤痕处

可致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大出血。

流产容易大出血,术前子宫动脉栓塞可防止大出血

4、宫颈癌

常见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发现时可能没有手术机会,复发率高

介入治疗可降期,赢得手术机会。

5、产科出血性疾病

出血为全球范围导致孕产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名孕妇死于产后出血。

每年有超过1万名孕产妇因为产后出血失去子宫。

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防止因产后大出血死亡。

小结

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完好的保留子宫功能,如正常月经,妊娠及分娩,并且不影响受孕:它避免了手术的创伤打击及术后的一系列并发症。

突发头痛及眼睑下垂,与“脑动脉瘤”有关!突发头痛及眼睑下垂,与“脑动脉瘤”有关!

  50岁的张女士突发头痛及眼睑下垂,到医院检查了两回,最终竟是颅内多发动脉瘤作怪。

  今年4月初,张女士出现无诱因下头部持续性胀痛,以右侧明显,医院内科就诊,通过头颅CT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她以为是睡眠不好导致头痛,先采取口服药、调整作息等方式,但半月后症状仍未缓解,继而又出现右侧眼痛、右眼睑下垂等症状。医生建议其转院到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后在行头颅脑血管三维成像(CTA)检查后,最终证实张女士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右后交通动脉瘤、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动脉瘤)。

眼睛的毛病为何要找神经外科呢?

  其实,眼睑下垂是后交通动脉瘤压迫或者破裂的典型症状,除了要考虑眼科的问题以外,还需要除外是否可能存在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是脑神经的一组分支,主要管睁开眼皮,以及眼球各个方向的活动。

  脑动脉瘤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重要原因,占所有原因的20~30%,虽然比例不是最高,却最凶险。因为脑动脉血管壁薄弱,受血流冲击,血管壁就像吹气球一样鼓了一个血管瘤,压迫临近的动眼神经,从而造成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表现为上眼睑下垂,也就是眼皮耷拉,不能睁眼等。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随时可能在压力很高的动脉血流冲击下,引起瘤壁破裂,造成致命性大出血,被形象地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

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情况,特别是有过突发剧烈头痛的情况,一定要高度怀疑有没有脑动脉瘤的可能性。医院的神经外科进行CTA(CT血管造影)或DSA检查(插管的脑血管造影),尽早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行介入栓塞治疗或者开颅手术夹闭治疗。

??

  最后建议大家,家族中既往有人曾经患过脑动脉瘤的,其他成员最好要进行定期检查。头颅脑血管三维成像(CTA)、核磁共振成像(MRA)、脑血管造影(DSA)这三种检查都能诊断出脑动脉瘤,前两者检查均属于无创检查。

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如何区别?是不是一回事?

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与

高血压脑出血如何区别?

是不是一回事?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当然,也有些脑出血患者是单纯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脑出血和高血压脑出血是不是一回事?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长期血压高,脑部已经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瘤体可能破裂而引起脑出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也是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但它又与一般的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有很大的不同:1这些微动脉瘤多发生在小动脉的分叉处,这些微动脉瘤非常小,目前的检查手段是无法发现的;而一般的脑动脉瘤主要发生在管径较大的脑动脉分叉处,通过脑血管造影基本都能发现。2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区,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出血即脑血肿。而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一般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不像脑血肿那样是形成一个血块,而是散布在脑表面有一层脑膜即蛛网膜的下面,虽部分病人也伴有脑血肿,但脑血肿的部位一般位于额或颞叶的表面。3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都有高血压的病史,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的人为主。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较多时候也会合并高血压,但也有一部分病人没有高血压,且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如果是脑动脉瘤,要如何进行治疗?

  脑动脉瘤一经确诊,应积极采取治疗,其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尽可能尽早手术,这样可使再出血的危险性降低至最低限度,也可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伴发脑梗死的危险,以及继发的全身性并发症的危险。

  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即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部,并保护载瘤动脉的通畅性;另一种是介入疗法即血管内栓塞技术,是在大腿根部用针穿一个小口,将微导管和导丝插入脑动脉瘤体内,通过微导管送入微弹簧圈或医用生物胶逐步填塞动脉瘤腔,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达到治愈目的。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破裂型腹主动脉瘤的成功救治

年6月,我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腹主动脉瘤患者。患者男性,67岁,7小时前因剧烈腰腹部疼痛、意医院。当时患者已处于休克状态,医院给予积极扩容补液治疗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我院。

(血管、普外科)主治医师接诊患者查体,患者腹部可触及一直径约6.0cm搏动性包块。CTA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BlumD型(已累及双侧髂内动脉),左侧腹膜后可见巨大软组织影,范围约15cmx10cm(考虑为血肿),腹主动脉瘤已经破裂。

医师给患者纠正休克治疗同时,联系上级医师。副主任迅速到位,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CTA检查资料考虑患者为限制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时存在腹主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可能,故决定行急诊手术治疗。

通过询证医学研究,目前破裂型腹主动脉瘤在解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EVAR治疗,即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最短时间内制定治疗方案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开通手术绿色通道,完成了支架的调配、备血,介入诊疗室技师及护士到位,同时ICU医师到位,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参加抢救工作。

术前

患者进入导管室被搬运到手术台上后,再次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监护显示血压/80mmHg、心率次/分。考虑腹主动脉瘤破裂再次出血,此时唯有尽快完成EVAR治疗才能解除病因、彻底有效纠正休克。

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张弘副主任和景阳主治医师凭借熟练的腔内介入技术先后完成双侧髂内动脉瘤流出道栓塞,精确定位后顺利完成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

术中

手术紧张有序的进行着,但在最后一个髂动脉分支支架成功植入的同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心率瞬间已测不出来。

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但是大家并没有慌张,具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医护人员们都已具备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现场ICU及心脏内科医务人员加入到抢救工作中,果断给予体外心肺复苏(CPR)、加大输液、输血量及加快输液速度;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随着CPR有效实施,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意识恢复,腰腹部疼痛缓解。再次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及双髂动脉瘤已被完全隔绝,覆膜支架位置良好,无内漏。

出院前复查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被送入ICU,经过1周的有效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   破裂型腹主动脉瘤(rupturedabdominalaorticaneurysm,RAAA)是血管外科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之一,其发病急,诊断难度大,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高达90%。需要紧急手术,但手术成功率低,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病例患者在术中腹主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并出现失血性休克、意识障碍,通过EVAR顺利实施及CPR积极治疗患者最终抢救成功。对于该患者的成功救治,医院多学科的团结合作精神及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同时也体现了(血管、普外科)在复杂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能力。

术后5个月复查

传统开颅手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神效”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医疗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高端医疗技术方面,比如当下最流行的“介入”治疗就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其以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深得民心。

但“介入”治疗是否就真的无所不能吗?而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是否就真的不如“介入”治疗呢?

最近,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地为一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进行了传统开颅夹闭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家住东镇的郑姨因突发头痛、呕吐而被家人紧急呼叫到我院诊治。入院时已神志不清,同时合并左侧肢体偏瘫。

头颅CT影像结果提示:

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右侧颞顶叶脑出血

我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仔细阅读患者CT片后,考虑患者颅内存在多个部位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血管病变导致出血。遂为患者作进一步检查:头颅CT血管造影术。结果显示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破裂出血。

明确了诊断后,科主任甘永庆立即组织科内专家进行讨论,讨论意见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药物治疗无法根治,只能选择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有传统开颅夹闭术及介入栓塞术两种。

究竟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对郑姨比较好呢?该科专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开颅夹闭术的优点是直视下操作,同时可清除右侧颞顶叶部位血肿,尽早减轻颅内血肿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手术费用也相对较低,缺点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期较长。

介入栓塞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期短,缺点是介入为血管内操作,风险及难度较大,费用高,但不能清除颅内血肿。

主任综合专家的讨论意见,再结合患者病情,决定为患者行脑动脉瘤夹闭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医院专家进行会诊手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很快就恢复了意识。

随着国内外科手术领域的介入治疗日趋成熟,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趋之若鹜,误认为传统手术便是落后的治疗方法。其实,传统手术在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应用,已具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也充分证明其疗效的可靠性,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根据每一个病人具体的病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才能起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只要外科医生的判断精准,手中的柳叶刀使用正确,传统手术同样可取得“神效”。

右侧眼动脉段大动脉瘤介入治疗一例

病情简介

女性,38岁,因“间断性头痛伴右眼视物不清两周”

入院

?查体:右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视力较左侧略差

?病史:无特殊

?治疗计划:

?脑血管DSA,介入栓塞

术前MR

术前DSA

治疗策略

★1、单Lvis支架+圈?

★2、双Lvis支架+圈?

★3、单Lvis支架+圈+ONYX胶?

★4、Willis覆膜支架?

双侧后交通动脉瘤

女性,63岁,因“发作性头晕1月余”到医院行CTA检查发现双侧后交通动脉瘤,进一步行MRI检查提示合并鞍区占位病变。

术前

图3-1MRI矢状位增强示鞍结节及上斜坡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

图3-23D-DSA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图3-33D-DS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直径较右侧小

术后

图3-4术后复查MRI,未见肿瘤残留

图3-5DSA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未见显影,载瘤动脉无狭窄。

图3-6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颈。

内脏动脉瘤,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内脏动脉瘤,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内脏动脉瘤发病机理不详,往往偶然发现,无症状,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中膜病变(如血管炎,FMD,SAM等),妊娠,门静脉高压,肝移植术后等。脾动脉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肝动脉瘤,其他部位较为少见。总的发病率并不高。治疗适应症如下:

症状性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大于2cm

动脉瘤长大超过0.5cm/年

.妊娠期妇女

育龄期妇女

肝移植患者

图示CT三维重建,脾动脉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尽管内脏动脉瘤有上述治疗适应症,积极处理是原则,以降低破裂的风险。熊猫医生漫画:当狭窄遇上动脉瘤

原创-05-06熊猫医生阿缪小大夫漫画

急救员

赞赏

长按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rbdfkc.com/xzdml/238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