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是一新兴亚专业学科,血管外科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血管外科还不为人熟知。治疗范围包括除心脏和脑血管(虽然那两嘎达也有血管,但那可不是俺们管的。是心内科、神经内科大能们的地盘)以外的所有动脉、静脉、淋巴系统疾病。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血管外科诊疗的疾病范围,让大家知道得了这样的病,应该到哪个科看。
血管外科疾病诊疗范围及临床表现:
1、动脉系统疾病:
(1)动脉瘤:包括胸、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瘤
胸、腹主动脉瘤:
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部深部钻孔样疼痛。胸主动脉瘤多在上胸部或者背部,肩胛下向左肩、颈部、上肢放射。腹主动脉瘤则主诉下背部疼。压迫邻近组织如上腔静脉、肺动脉、气管、支气管、肺和左喉返神经、食管,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呼吸困难、咳嗽、喘鸣,甚至继发感染、咯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呕血等,降主动脉瘤可侵袭椎体,压迫脊髓引起截瘫。如果疼痛的强度增加可能预示着即将破裂。一旦破裂即刻危机生命,十死一生。(敲黑板,划重点)
胸、腹主动脉瘤
周围动脉瘤:
周围动脉瘤是指主动脉以外的动脉区域发生的动脉瘤,以股动脉和腘动脉处最为常见。动脉瘤典型的表现为搏动性包块,可伴有局部疼痛、压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栓塞及破裂。一旦破裂亦可危及生命。
(2)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肾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需要截肢、截趾。
硬化斑块导致动脉堵塞
间歇性跛行症状
足趾坏疽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肾血管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只要及时解除肾动脉狭窄或阻塞,病变血管重新通畅后,高血压可被治愈,肾功能减退可以逆转。
肾动脉堵塞导致肾血管高血压、肾功能下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其他易导致心脑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症状主要包括,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意识障碍、黑朦、偏侧面部和/或肢体麻木和/或无力、伸舌偏向、言语不利、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等。60%以上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故而,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开放手术:内膜剥脱(70岁建议)
介入手术:支架成型术
(3)炎症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年轻男性多见,以吸烟者为多好发于下肢。患肢呈现一时性或持续性苍白、发绀、有灼热及刺痛,病肢下垂时皮色变红,上举时变白,继之足趾麻木,小腿肌肉疼痛,行走时激发,休息时消失;小腿部常发生浅表性静脉炎和水肿。检查时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雷诺现象、夜间疼痛加剧,足趾疼痛剧烈,皮肤发绀,进而趾端溃疡或坏疽而发黑,逐渐向近心端蔓延。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4)急性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来自于心脏、近端动脉壁,或者其他来源的栓子随动脉血流冲入并栓塞远端直径较小的分支动脉,继而引起此动脉供血脏器或肢体的缺血性坏死。多见于下肢,严重者将最终导致截肢。典型表现为“5P”征,即疼痛(pain)、麻木(para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和苍白(pallor)。
动脉被脱落血块堵塞、有房颤(不是房产)患者常见
足部缺血表现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包括动脉栓塞、血栓形成,以及继发于低血流状态的血管收缩。患者多有房颤、近期心肌梗死史。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止痛药多无效。开始为绞痛,发生肠梗死后,转为持续性钝痛,且伴有频繁便意。常有恶心、呕吐,可为血性呕吐物。部分患者可有腹泻。严重者导致肠缺血坏死。
肠系膜血管缺血致肠坏死
(5)动脉功能性疾病:
雷诺综合征:
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手指(足趾)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多发生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慢,开始为冬季发作,时间短,逐渐出现遇冷或情绪激动即可发作。一般多为对称性双手手指发作,足趾亦可发生。发作时手足冷,麻木,偶有疼痛。典型发作时,以掌指关节为界,手指发凉、苍白、发紫、继而潮红。疾病晚期,逐渐出现手指背面汗毛消失,指甲生长变慢、粗糙、变形,皮肤萎缩变薄而且发紧(硬皮病指),指尖或甲床周围形成溃疡,并可引起感染。
2、静脉系统疾病(静脉说终于轮到介绍我了):
(1)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
急性期肿胀疼痛
血栓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肺栓塞,死亡率较高。患者可表现为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者、胸痛、咳嗽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
血栓脱落致肺梗死
(2)静脉非阻塞性疾病: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
发病早期,多为下肢酸胀不适及钝痛感,同时有肢体沉重感,易乏力。多在久站后上述感觉加重,通过平卧、肢体抬高则可缓解。病变中后期,静脉壁受损,静脉隆起、扩张、迂曲,呈蚯蚓样外观,以小腿内侧大隐静脉走行区明显。病程长者,肢体皮肤则出现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等,甚至形成湿疹及溃疡。随着病情的演变,可以伴随血管走行的疼痛、下肢肿胀、淤积性皮炎、浅静脉血栓等症状。
3、淋巴系统疾病:
淋巴管炎: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为淋巴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
丹毒:患者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淋巴水肿: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若为肢体则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亦称“象皮肿”。
讲了这么多,病友们一定想知道如何就诊。下面隆重介绍一位我院外聘大咖:
竺挺教授,现任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血透通路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SVS);欧洲心脏血管介入学会会员(CIRSE)。美医院血管外科访问学者;美国MayoClinicCenter血管外科访问学者。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8篇,SCI收录9篇;核心A类期刊收录32篇。参与编写血管外科专著11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评委。
专长:胸腹主动脉疾病及下肢血管疾病、颈动脉等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
特需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嘉聊血管的主人:小周医森
血管外科专科门诊:每周四上午
不老美女主任:李岩主任
血管外科专家门诊:每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血管外科周海华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