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增宽
升主动脉
胸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

心律失常扑动与颤动激动起源异常异位心

扑动、颤动可出现于心房或心室。

主要的电生理基础为心肌的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缩短,同时伴有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形激动及多发微折返。

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L)关于典型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已比较清楚,属于房内大折返环路激动。心房扑动大多为短阵发性,少数可呈持续性。总体而言,心房扑动不如心房颤动稳定,常可转为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点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多数在Ⅱ、Ⅲ、aVF导联上清晰可见;

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为~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

如果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则心室律可以不规则。

心房扑动时QRS波时间一般不增宽。心房扑动如伴1:1房室传导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应及时处理。如果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次/分,称不纯性心房扑动或称非典型心房扑动。

近年,对于典型的心房扑动通过射频消融三尖瓣环到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峡部区域,可以阻断折返环,从而达到根治心房扑动的目的。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可以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多与心房扩大、心肌受损心力衰竭等有关。但也有少部分房颤病人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发生心房颤动的机制比较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可能系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近年的研究发现一部分心房颤动可能是局灶触发机制(大多起源于肺静脉)。

心房颤动时整个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排血量降低,且易形成附壁血栓。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为:

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

心房颤动波可较粗大,亦可较细小;

房颤波的频率为~次/分;

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近时,易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此可能是心房颤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并非室性期前收缩,应注意进行鉴别。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如果心电图上出现RR绝对规则,且心室率缓慢,常提示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是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的结果。出现心室扑动一般具有两个条件:

①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②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心室扑动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

心室颤动往往是心脏停搏前的短暂征象,也可以因急性心肌缺血或心电紊乱而发生。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致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上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次/分。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均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gmailiu.com/xzdml/4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