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包括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道占位、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脾脏:CT能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并能区分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可显示胰腺炎症渗出的范围以及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和并发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慢性胰腺炎可显示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作随访观察。能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肾和肾上腺: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确定有无肾脏的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肾动脉CT血管造影可显示有无血管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显示外伤后有无肾损伤及出血情况。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的存在。
5.腹部及腹膜后腔: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或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等。
2.检查当日空腹。
3.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相关检查资料。
4.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5.将对比剂加入温开水中配制成1%~2%的浓度给患者口服。检查肝脏、胰腺及脾脏时,扫描前15分钟口服该浓度对比剂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临检查前再口服~ml,使胃充盈,使扫描图像能更好地将胃及其他相邻脏器区别开来。若观察肾及肾上腺则要提前20~30分钟口服与上述相似浓度的对比剂。对于腹膜后腔检查则应提前2小时口服1%~2%浓度的对比剂~ml以便于充盈整个肠道系统。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常规为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尽量置于床面正中间,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有时也可根据观察部位的需要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2)定位像:为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应摄取一个正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在定位像上设定,肝脏和脾脏以膈顶为扫描基线,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腹膜后腔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肝、脾从膈顶扫描至肝右下角;胆囊及胰腺从肝门直至胰腺扫描完整;肾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肾上腺从起始扫描到肾脏中部;腹膜后腔从肝门扫描到骼前上棘。
(5)扫描参数:腹部扫描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肝、脾扫描采用5~10mm层厚,5~10mm间距;胆道扫描采用3mm层厚,3mm间距;肾脏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间距;肾上腺采用3mm层厚,3mm间距;腹膜后腔扫描采用5~10mm层厚,5~10mm间距。
2.増强扫描:腹部脏器的CT检查,一般均应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通常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做出定性诊断。腹部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法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用量60~ml,流速2~3ml/s。肝脏、脾脏增强通常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25~30秒,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60~70秒,实质期扫描延迟时间85~90秒。若怀疑肝血管瘤,则实质期的扫描延迟时间为3~5分钟或更长,直至病灶内对比剂充满为止;胰腺增强扫描通常采用“双期”,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35~40秒,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65~70秒;肾脏增强扫描通常应扫描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皮质期扫描延迟时间25~30秒,髓质期扫描延迟时间60~70秒,分泌期扫描延迟时间2~3分钟。
3.腹部血管造影:腹部CT血管造影通常用于腹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血管成像,可用于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肝血管异常及肾动脉狭窄等。检查前不宜口服对比剂,以免干扰血管的显影。对比剂总量80~ml,流速3~4ml/s,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15~20秒,层厚1~2mm,间距1~2mm。
(四)后处理技术
腹部CT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腹窗和软组织窗,同时根据观察脏器和病变情况,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以便更好显示图像。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腔的扫描图像,一般用腹窗:窗宽~HU,窗位30~50HU;肾上腺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0~50HU。
本文整理自《放射医学技术》考试教材
扫码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