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增宽
升主动脉
胸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

重症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命悬一线,马少鸿教

年8月23日下午,梁先生一家兴高采烈迎来出院的日子。“真是从鬼门关走了一趟。”梁先生感叹,“真心感谢马少鸿教授团队”。一个月前,马少鸿教授团队为其成功实施成人心脏外科领域的高难度手术,帮助梁先生重获新生。

▲马少鸿教授团队(从左至右:梅鲁刚彭成江马少鸿黄帅)

重症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神志不清

家属向马少鸿教授求助

7月22日,梁先生因患“重症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向我院心胸外科马少鸿教授求助。梁先生是阳江人,44岁,此前突发胸背痛,医院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病程发展迅猛、病情复杂,同时出现腹胀、左下肢乏力,随之出现神智模糊。转院到广州后,几家心脏外科医院均未能给予手术治疗。

主动脉是人体血液流向各个器官的主干通道,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动脉血管壁长期处于应急状态极易引发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内膜被撕开,“就像吹气球一样,血管壁撕开一层后变薄,主动脉在血压的不断冲击下很容易被吹爆,极易发生大出血导致患者即刻死亡。此外,动脉夹层形成的假腔很容易引起真腔的堵塞,造成人体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梗死,”心胸外科黄帅医生介绍。

研究表明,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新发急性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患者约3.9-4.5万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出现都极为迅速。急性主动脉夹层常常迅速导致患者死亡,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若未经治疗,约33%的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50%在48小时内死亡,80%在1周内死亡。除个别夹层可考虑介入支架治疗外,大部分此类疾病有效治疗方式为外科血管置换手术。

黄帅医生回忆:梁先生入院时神志模糊,双侧瞳孔不等大;腹胀、听诊肠鸣音消失;无尿,左肾大部分梗死;左侧肢体肌力减弱,左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患者病情十分危重,救治工作刻不容缓。

马少鸿教授及心外小组成员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及阅片后认为,患者新发主动脉夹层,虽多器官受累,但患者发病时间短,器官缺血时间不长,若能及时手术治疗,仍有逆转恢复的机会。马少鸿主任迅速将患者收入心胸外科ICU,进一步完善检查、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手术团队

医护人员放弃休息争分夺秒启动急诊手术

经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完善术前准备后,在马少鸿教授带领下,我院心胸外科团队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紧急通知团队其余相关人员到位,同时通知手术室做好紧急手术准备。当天恰逢周末,期间麻醉科及手术室人手紧缺,手术麻醉中心黑子清教授及医务部吴本权主任接到电话后,全力协调支持,刘德昭、罗成芳、李响等麻醉医师及傅娴、庞慧燕、魏丽梅等手术室医院支援,输血科刘相富主任也全力支持做好相关血液准备,全力准备救助患者。

在各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患者早上10点入院,当天下午3点,一切准备妥当,急诊手术顺利启动。

▲马少鸿教授于术中

手术台上团队密切配合救助患者重获新生

心脏外科手术是十分凶险的手术类型,而急诊主动脉弓手术更几乎是成人心脏外科领域的最高难度手术,对整个心脏外科手术团队配合的要求极高。

马少鸿主任说,主刀医生在用人工血管置换已撕裂的主动脉弓时,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人工血管与人体自体病变主动脉壁的吻合,使手术患者的脑缺血及下半身各器官缺血时间降到最低,以避免术后出现脑血管并发症甚至昏迷、避免术后截瘫以及腹腔各脏器功能障碍。有限的时间内,主刀医生在操作时还必须万分谨慎,避免吻合后大出血造成患者手术台上死亡。

主刀医生之外,体外循环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的严密配合和监控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错。体外循环医师为梁先生建立了体外循环,暂时用体外循环机替代了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以维持人体各器官的基本需求,并将人体温度降低至23℃。黄帅医生介绍:此时,人体处于假死状态,各器官消耗都处于最低值,主刀医生、麻醉师、体外循环师、护士随时根据患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以确保各器官功能状态良好。

因梁先生病发后腹腔脏器及左下肢血液供应已经明显受累,出现肠缺血及左下肢缺血。为缩短器官及肢体缺血时间,手术中,为确保患者安全,马少鸿带领团队采用了很多针对患者情况的特别保护措施:手术开始时先用人工血管吻合患者左侧股动脉,再行插管,体外循环时上下半身同时进行血流灌注;麻醉医生利用脑血流监测仪密切监测患者大脑供血情况,确保患者脑部供血。

▲马少鸿教授团队于术中

马少鸿主任回忆:术中打开患者心包时,发现已有血性心包造成心包压塞,患者如未能接受手术,当晚极可能出现夹层完全破裂、导致心包填塞而立即死亡。

在团队紧密配合下,手术在晚上12点顺利完成,术后安返心胸外科ICU,当晚进行了持续床旁血液透析治疗。心外小组医师及监护室护士更是轮流24小时守护在病人床旁,严格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仔细调整补液出入量。经过多天的努力,患者术前缺血损伤的多个器官功能逐渐完全恢复。“术后第二天就清醒了,第四天拔除了气管插管,第六天回到普通病房,已经可以在家人帮助下下床活动了。”马少鸿主任清晰地记得患者的康复细节,面对梁先生出院时全家人送来的感谢,他说,“医者仁心,对每个患者,医生都是想把他们救活治好的”。

针对当前很多主动脉夹层患者因未能及时、正确得到救治而失去生命的惋惜现状,马主任说:“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发生于30-60岁,他们是家庭及社会的中坚力量,希望在我们团队的不断努力下,更多此类患者能够重获新生、重归家庭及社会。”

▲患者术后第10天坐于床边照片

年,马少鸿教授来到三院并于当年底成功开展第一台心脏外科手术以来,在医院领导全力支持、相关科室积极协助下,心脏手术团队日趋成熟、默契,他们已能全方位、全频谱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从3岁患儿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到70多岁患者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从微创经胸封堵手术治疗先心病、微创胸腔镜下瓣膜成型或置换手术到复杂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甚至是难度较高的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重症瓣膜微创置换手术等等,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顺利康复。其中,该团队在针对主动脉夹层的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重症瓣膜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这两个方面,医院系统处于领先水平,挽回了不少重症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本期指导专家

专家档案

马少鸿

所在科室:心胸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天河)

主研方向

心脏大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临床研究

个人简介

中山三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获得心血管外科博士学位;医院、霍英东心脏中心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近20年。曾赴德国心脏中心进修、医院医院学习。长期从事小儿及成人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心脏微创手术。尤其擅长心脏大血管疾病(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的外科手术及杂交手术治疗。在广东省内率先开展完全不输血下完成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二次主动脉手术,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年轻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置换同期升-腹主动脉转流手术等。

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及国内核心专业期刊论文多篇。

社会兼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委。

供稿:黄帅、马少鸿、周晋安

编辑:甄晓洲

责编:周晋安

为马少鸿教授团队点赞?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gmailiu.com/zdml/4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