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院胸心外科是一个特殊及风险较高的科室,他们接收的患者多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病人,手术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病人病情变化较快,手术难度较大。多年来胸心外科团队在主任朱长庚的带领下,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教学,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始终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深得病人的信任和同行的好评。
挺身逆行:为病人解除病痛
朱长庚的梦想是做一个人们敬重的好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年朱长庚毕业后医院从事胸心外科工作,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知识更新,及对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医院、医院、中国中医药大学(台湾)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在遇到疑难危重患者时,他认真遍查各种资料,细心耐心专心的观察病情的每一个微小变化,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处理,在他所主管的众多复杂危重症患者,几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病情有变化,他都亲临床边仔细斟酌后给以治疗措施。
年8月,医院胸心外科安逸的工作应聘到了医院组建胸心外科。工作后,朱长庚发现,这里的艾滋病和肺结核病的手术困难程度远超想象。通过对前任专家的经验总结、向同行学习及自身摸索,他逐步掌握了肺结核、结核性脓胸、胸壁结核、结核空洞、肺曲霉菌等微创手术适应范围,他开展早期胸腔镜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避免了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形成。他提出了胸腔镜下“单孔双操作法”微创治疗III期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式,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成功将手术时间缩短了1-2小时,有利于术后康复,缩短患者了住院时间,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此外,在他带领下胸心外科成功为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及夹层等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医院多项技术空白。
在工作中,朱长庚把职业暴露的风险放在重要性位置,始终把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由于主要收治传染病人,进行了各种严密防护,还是会发生无法预判的意外。朱主任本人就曾在为艾滋病患者手术时,经历过二次职业暴露,每次均需要服用一个月副作用很大的抗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服药期间忍耐了失眠、拉肚子等种种不适,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和痛苦。可事后朱主任从未有一句怨言,他说,“医院,就做好了承受这些职业暴露的准备,为特殊患者解除病痛,作为医生不仅仅是一份医疗责任,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有一次职业暴露后,他还幽默的说:“如果今天被刺伤的不是我,可能就是别的医生了”。
除了医疗技术,朱长庚还看到了引进人才的重要性。对此,他充满了信心,“首先,医院较早开展心、肺手术的专科科室。科室技术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现代医疗设备齐全。尽管有着职业暴露风险,在做好专业防护之后,其风险系数已是大大降低。此外,正由于专业特殊性,科室在临床与科研上均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机遇,能够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局面。”在他的努力之下,胸心外科的团队也逐步扩大,胸心外科填补了河南省没有专门为传染病患者做胸心外科手术的空白,使科室在难治性肺结核等胸部结核手术方面达较高水平,科室在人才梯队建设与学科综合诊疗水平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力挽狂澜:克服困难为病人
医院心胸外科常常会接收一些外院推荐的患者,其中很多都是病情非常复杂、手术难度极大、涉及结核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需要综合治疗的患者。
年,有一名29岁的年轻母亲小红(化名)找到了朱长庚,这位病人6年前被诊断为结核导致左侧全肺毁损,多方诊治仍然出现大咯血症状的情况,朱长庚检查后判断如不及时手术,病人随时可能面临死亡。面对这一特殊患者,胸心外科组织了全院专家讨论,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及时行左侧全肺切除术,术后病人恢复较慢,持续出现高热、氧饱和底下等情况,患者病情危重,而且经济困难,经常欠费。
作为手术医师及科室主任,朱长庚深知此患者的不易,积极组织科室人员联系其他科室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提供专业救治方案,并组织科室工作人员捐款,经过不懈努力,患者病情好转。经过半年的居家治疗、康复及密切随访,小红情况较前有所改善,再次回到医院复查。检查发现,小红的肺功能有所改善,经过指导康复及告知生活中注意事项,经过不断康复,患者身体逐步好转,去年又平安顺利生产一个健康宝宝。
“手术虽已完成,可现在回想起来,这台手术难度极大,仍心有余悸,但患者用其一生做赌注,我们必然全力以赴,为这一艘生命之舟保驾护航!”朱长庚说。术后,小红感觉呼吸状态明显好转,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