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致命性大血管疾病,其最佳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热点。年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TEVAR手术修复胸主动脉瘤后,该术式因微创性及低死亡率,逐渐成为了包括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在内的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主流选择。年6月,HsiehRW等在JournalofVascularSurgery上发表了关于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不同治疗方式对比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门诊》杂志特邀云医院血管外科郭媛媛主任指导、朱凡医师编译,将这份精彩的研究详细内容呈现给读者。
研究方法
作者收集了年至年间,在全美家医院确诊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例成年患者,诊断含“主动脉瘤”或接受心脏停跳手术,瓣膜修复术或冠脉手术的患者不纳入研究。本文没有按急慢性/非复杂型夹层分型,但作者使用胸痛、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严重性作为统计分型。经倾向得分匹配,挑选出位患者平均分为3组,其中开胸手术组例,TEVAR组例,药物保守治疗组例。作者发现TEVAR组较开胸手术组(OR,0.60;95%置信区间,0.46-0.79)和药物治疗组(OR,0.62;95%CI,0.47-0.83)死亡率低,而开胸手术组和药物治疗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OR,0.97;95%CI,0.74-1.27)。尽管药物治疗组住院时长最短,平均治疗费用最低(开胸手术组美元TEVAR组美元药物治疗组美元),也没有术后并发症,但是药物治疗组死亡率较TEVAR组明显增高,总生存期显著更低。另一方面,开胸手术组的死亡率、医疗费用及各种术后并发症均高于TEVAR组。因此,TEVAR手术的综合优势得以确认。
总结
对于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而言,TEVAR手术以低死亡率,较低住院费、较少并发症及较长总生存期等综合优势成为最佳选择。除非患者有结缔组织疾病史等特殊情况,否则不推荐首选开胸手术。虽然TEVAR组手术成本及并发症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相比高,但其收益(死亡率、总生存期)明显较高。当然,TEVAR手术也并非绝对安全,有过报道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包括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材料排异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和脓毒血症等。
Figure1
年至年主动脉夹层B型患者的入院人数(A)和住院死亡率(B)趋势。阴影部分代表95%置信区间
Figure2三种治疗方法两两组间协变量对比标准差。A,开胸手术(OS)vsTEVAR.B,TEVARvs药物保守治疗(BMT).C,开胸手术vs药物保守治疗。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VA,脑血管意外
Table1
三种治疗方法的队列分层比较
Table2
年到年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
Table3
三种方法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倾向得分匹配(PS)(未加权)
Table4
三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比较倾向得分匹配(PS)(未加权)分类变量数(%),连续变量作为中位数(四分位范围)。已排除未接受TEVAR或开胸手术患者参考文献HsiehRW,HsuTC,LeeM,HsuWT,ChenST,HuangAH,HsiehAL,LeeCC,ComparisonoftypeBdissectionbyopen,endovascular,andmedicaltreatments.JournalofVascularSurgery.Jun05;DOI:10./j.jvs..02.
作者简介
朱凡云医院血管外科上海交医院外科学硕士,从事普外科工作多年。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微创腔内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诊治有一定造诣。擅长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深静脉血栓微创手术、动脉取栓术、外周动脉支架置入术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面上项目,C,/01-/12,10万元,在研,主持者。郭媛媛云医院血管外科专栏校审,云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副主任医师,耶鲁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培养血管外科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医院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颁发“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云南省卫计委医学后备人才。主攻“主动脉疾病及下肢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提倡“用最小的创伤治疗最复杂的血管疾病”。科室介绍
云医院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医院共同合作,按三级医院标准医院,是云南省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的4家医院之一,在医疗技术方面立足于“平移北阜”,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临床及科研中实现资源共享。云阜血管外科拥有高级职称医师3名,中级职称医师2名,住院医师6名,在读硕士2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医院血管外科中心长期为科室提供技术及人员支持。科室还与国内多家知名血管外科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共同合作的良好平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