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病患对微创技术的青睐,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及肾下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术式。暴露切开双股总动脉建立腔内治疗入路是标准的支架型血管输送器的入路,由此引发的淋巴漏、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20世纪末,有研究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完成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至今预置缝合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各大血管中心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首选术式。
医院血管外科戴向晨等进行一项研究,纳入了B型主动脉夹层及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共例,其中例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另例采取股动脉切开技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伤口相关并发症等,随访14个月。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以及部分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动脉预置缝合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
与股动脉切开相比,经预置缝合器技术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伤口管理简单、伤口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病人恢复快且不增加手术及术后住院费用等特点。应用预置缝合器技术行腔内修复术主要的技术障碍在于受支架输送系统的尺寸限制。有文献报道,输送器鞘管外径与是否需转外科处理有显著相关性。但近年来,随着技术革新、手术器械的发展,以及手术医师操作熟练度的提高,预置缝合器技术已成为行主动脉腔内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最后研究者总结,经预置缝合器技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具有良好的短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又可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病例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作为股动脉切开的替代术式。
来源:李宏伟,戴向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5):-.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9.20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联系-
官方网站:xueguanwaike.bookoes.org
投稿邮箱:xgwkzz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