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心外监护室。电话起,电话落。门铃响,门锁开。又是一位急诊送来的患者,怀疑腹主动脉瘤破裂、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血压低,皮温凉,肤色苍白,指尖发绀,腹痛难忍。将患者搬至早已准备好的病床上,一番紧急治疗后,病情稍被控制。下午时分,患者血压持续降低,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微弱,怀疑一系列症状与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关,命悬一线,蔡巍巍副主任同陈兴澎主任协商后决定由陈兴澎主任主刀进行紧急手术——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置换术。
急查血,灌肠,备血,备皮,完善医嘱,待手术。十六点零二分,患者在医护人员陪同下接往手术室。
麻醉,开胸,开腹,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腹腔探查,游离动脉瘤,确定破裂出血部位,人工血管置换,血管吻合,排气,开放降主动脉,顺利停机,中和肝素,撤体外循环,放置腹腔、心包、纵膈引流管,清点纱布及器械,逐层关胸,二十三点三十分,手术结束,历时七小时三十分。
术后患者在医护人员护送下紧急返回监护室,接呼吸机,床旁交接,查血气生化,观察生命体征,选择用药,计算剂量,统计每小时出入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方案调整。病程反复,病情无常,突然的心律失常,突发的心动过速,血钠居高不下,血氧徘徊不升,偶尔的躁动,不时的危情,死神总是这样,喜欢不按常理出牌,让人每时每刻都要全力以赴还要应对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每天晨会讨论,每天床旁查房,大夫不间断了解病情,护士每时每刻观察病情变化。长达两周多的努力,胃肠引流从大量墨绿色胃液到停止胃肠减压,胸、腹腔引流从大量暗红色引流液到少量淡黄色引流液,血液生化从一塌糊涂到几近完美,生命体征从不断波动到理想化状态。睁开眼的那一刻,清醒的那一刻,可以经口进食的那一刻,拔除气管插管的那一刻,拔除腹腔引流管的那一刻,可以对答如流的那一刻,可以用力握手的那一刻,我们像是在见证一场重生的奇迹,惊喜之情无以言表,唯有一句鼓励,紧接着的是更进一步的护理计划。直至病情稳定转往普通病房后的那一刻,春暖花开,满心欢喜。
又是一次同死神的角逐,见证一场重生的奇迹,一份我们全体医护的骄傲,我们再一次完胜。
每天似乎都是这样,但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我们从不倦怠。
一场角逐,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拔河,起点是早上八点,终点是凌晨三点。没有观众,没有呐喊,悄然无息,沉着冷静。争分夺秒,拼体力,拼技能,拼心态。器械精密多样,应用却要分毫不差;针线细若游丝,缝合却要滴水不漏。流畅的操作,熟练的手法,高效的节奏,一颗小小的心脏,凝聚了多少人多少心血。
又是一天手术,接连七台,从早上八点到凌晨三点。
我们的陈兴澎主任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再一次从早晨忙到深夜。制定手术方案,建立体外循环,开胸手术,心脏复跳,恢复循环,对接伤口,缝好血管上最后一针,打好心脏上最后一个结,接好胸骨上最后一根钢丝,剪断体表最后一根手术线。看生命体征渐渐恢复到理想状态,手术成功。
每一步都那么惊险,每一步又都那么稳重,它牵连着太多人的心,决定着一条生命的何去何从,关乎着一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质量,体现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当手术室患者通道的门再次打开,门外守候太久的家属该是怎样的感激和欣喜。
这一刻对一位患者和一个家庭的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接连七台手术,它感动了患者,感动了家属,感动了台上的医护,感动了在监护室早早备好监护床单位期待许久的我们。
它也感动了一位护士长——神经内科监护室护士长朱党辉。她特意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做的卷饼,递给陈主任的那一刻,暖暖的,无声无息,不言不语,一种心动,一份心疼,一片心意,一点钦佩。
有他们这样的守护神在,我们怎能不为守候一方健康尽心尽力;有这样的情意在,医院的人文环境爱之有加;有这样的医疗团队在,医院发展满怀信心,而我身为这其中的一员,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王腾飞)
审稿路书斋编辑郑英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