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唐宗椿带领的医疗团队完成的:颅内“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2例。
专家简介
唐宗椿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主任
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治疗学会陕西省分会常务委员,兰州军区神经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等奖项。在宝鸡地区率先开展脑动脉瘤的神经介入及开颅手术治疗。
业务擅长:专注于颅底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畸形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
病例一
患者:女,56岁。
术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
家属了解到病情后,医院神经外科,希望专攻脑血管专科的唐宗椿主任团队能够尽快为患者开展手术。
方案讨论:
1.该患者动脉瘤为血泡样动脉瘤,瘤颈宽,瘤体小,夹闭难度大,死亡率高。
2.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无论医院治疗,都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巨大的困难,实施开颅夹闭手术虽然医疗风险大,但费用相对低一些,对这个患者来说最合适不过。
手术开展:
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手术历时5个小时,术后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病例二
患者:男,27岁
主诉: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欠清2小时
简要病史: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剧烈胀痛,伴恶心并呕吐,期间患者患者呼之不应,小便失禁,急诊行头颅CT提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积血,考虑动脉瘤破裂。
术前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颅内动脉瘤
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
4.肺部感染
手术开展:先行“脑血管造影”定位,顺利开展血泡样动脉瘤开颅夹闭术。
术后恢复:术后一周患者意识由浅昏迷转为清醒,精心护理及康复后,患者言语及肢体活动均已康复。
病症解说
什么是血泡样动脉瘤?
血泡样动脉瘤(BloodBlister-likeAneurysms,BBA)指位于颈内动脉前壁无分支部位的动脉瘤,最常见于颈内动脉前壁,也见于背侧壁、远内侧壁、上壁和床突旁腹侧;也有位于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的。它是人体脑血管局部隆起形成的病理性的血管瘤样结构,直视下只有一层菲薄透明的膜,里面的血液流动清晰可见,其特点是通常瘤颈很宽,而瘤体小,临床上称为“血泡样”动脉瘤,根据文献资料,好发于颈内动脉无分支的床突上段背侧,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3%-1.7%,占破裂脑动脉瘤的6.6%。非常容易再出血,死亡率极高,治疗也非常困难!
治疗方法
1.血管内治疗(微创介入)是治疗该型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覆膜支架治疗、载瘤动脉闭塞等方法。
脑血管造影发现脑血泡样动脉瘤(红箭头)
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即刻效果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
栓塞手术后一周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提示动脉瘤栓塞满意,没有复发。
2.开颅手术夹闭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另一个方法,但风险较大,通常夹闭困难,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同时需要经验非常丰富的脑血管外科医生。
从这里,了解宝高医
撰文:容新莉(神经外科)
编辑:牛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