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伴随中国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动脉硬化、冠心病、外周血管病为代表的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结核病是昔日贫穷病的代表,那么血管病已日渐成为今日“富贵病”的典型,正日益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三高特点”。除去大家所熟知的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亦严重威胁现代人们的健康生活。
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何菊介绍,常见外周血管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腹主动脉瘤等各种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的肢体动脉闭塞症(糖尿病足)、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静脉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浅静脉曲张等;各种血管畸形,如先天性动静脉瘘等。而外周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则是由血管外科来完成的。
“不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
下面着重介绍致死率非常高的人体中的“不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首先,腹主动脉瘤不是肿瘤,不存在肿瘤良恶性的区别,腹主动脉是动脉自心脏发出后走行到腹部这一段的称谓。动脉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一定病理改变下,动脉逐渐扩张,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腹主动脉瘤即是一种人体内腹主动脉的局限或弥漫性扩张性疾病。人类正常腹主动脉直径约为1.5-2.7厘米,而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腹主动脉直径往往大于3厘米,有的甚至能到达6-10厘米而不自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腹主动脉瘤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主要是由于腹主动脉瘤的破裂所导致的大量失血,一旦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率可达75-90%。在美国,每年有15万名患者因腹主动脉瘤住院,每年超过2万人最终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占猝死人口的4%-5%。
为什么人们会患有此类疾病呢?通常来讲,动脉硬化、外伤、感染、动脉炎症和动脉壁发育不良等,都会引起腹主动脉瘤,它是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壁“老化”,进而在血流压力的持续作用下逐渐扩张,因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吸烟是腹主动脉瘤的高危因素。超过65岁以上曾有吸烟的男性,应常规筛查腹主动脉瘤。除此以外,长期血压控制不佳、高脂血症、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也都是腹主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腹主动脉瘤常见症状
由于早期腹主动脉瘤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做腹部检查时偶然发现而得到诊断。若患者体内的瘤体逐渐扩张,则他可能会有如下不适症状,部分体型较瘦的患者,偶然在平卧时触摸到肚脐附近搏动性的包块,与心跳节律一致,进一步检查发现患有腹主动脉瘤。疼痛,患者会有腹部、腰背部疼痛,多为胀痛或者刀割样疼痛,如果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则可能有破裂或感染的风险。若体内瘤体增大压迫消化道,会出现上腹胀满不适;压迫泌尿系统,会出现尿道梗阻症状;压迫静脉系统,会引起双腿肿胀。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或背痛,以及严重的低血压甚至休克。
感染性或炎性腹主动脉瘤患者还会出现发热、消瘦等症状。不同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各有不同,但几乎都基于一个危险的现实——他们的瘤体已增长至需要手术的程度,破裂的风险非常之高。腹主动脉瘤的破裂与瘤体直径息息相关,瘤体直径为3-3.9厘米时,腹主动脉瘤破裂率为0;瘤体直径为4-4.9厘米时,腹主动脉瘤破裂可能性为1%;瘤体直径为5-5.99厘米时,腹主动脉瘤破裂可能性为11%;瘤体直径大于6厘米时,腹主动脉瘤破裂率增加至40%。因此,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腹主动脉瘤,并且根据瘤体直径进行早期预警及积极干预可明显降低因腹主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死亡率。
早期发现腹主动脉瘤
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腹主动脉瘤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项对人体无辐射、无创伤的简单检查项目,可以明确有无腹主动脉瘤,超声下测量腹主动脉直径,可以确认有无腹主动脉扩张。文献报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达%,且价格低廉、移动方便,是腹主动脉瘤早期检查的首选。如果腹部超声确认存在腹主动脉瘤,患者则还需要进行腹部CT血管造影(即CTA,俗称增强CT)的检查。这项检查需要在患者静脉内注射对比造影剂,通过CT成像,在影像中突出显示腹主动脉,并可得到动脉瘤的三维重建影像。该检查得到的CTA影像是血管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的最重要的依据。
如果患者检查出患有腹主动脉瘤,手术与否也将由瘤体直径来决定。国际上公认的腹主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的标准为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达到或超过5厘米。直径不足5厘米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可继续观察,建议每6个月或1年复查,密切注意瘤体变化发展。有部分患者,瘤体最大径虽未达到手术标准,但瘤体增长速度太快,也应尽早手术治疗。此外,腹主动脉患者突发剧烈腹痛,这种症状可能提示腹主动脉瘤将要破裂,患者应以医院就诊。
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
目前针对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即常说的传统手术,开刀手术,或“搭桥”手术。这种方法的治疗原理是,传统外科手术方法打开腹腔,经过腹腔找到腹主动脉瘤将其直接切除,用正常直径的人工血管代替切除的腹主动脉段,从而彻底解决腹主动脉瘤的问题。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即常说的微创手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术。这种方法的治疗原理是,将一套覆盖有薄膜的支架送入腹主动脉内,由医生在体外通过手柄操作,令这套支架内衬固定于腹主动脉内,将扩张的瘤腔隔绝于支架外。由于支架的覆膜是由血液不能透过的人工血管膜制成,因此血流将仅从支架内流过并流向下肢动脉,曾经扩张的动脉瘤腔内不会再有血流进入,由此使动脉瘤不再继续扩张,继而控制了瘤体破裂的风险。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治疗近年得到大力发展,合适的病例都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整个手术操作。
此外,外周血管疾病中,动脉系统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动脉硬化”这个罪魁祸首,那么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预防保养自己的血管。“吃”:控制总热量、低脂、低糖、低盐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纤维素,多饮水。“养”:戒烟、限酒、避免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积极控制血压。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则还要避免便秘、用力咳嗽、提重物等会使腹压增大的动作。
何菊
主任医师,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从事血管外科临床专业30余年,擅长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外科及腔内治疗。在开展主动脉弓上血管搭桥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布加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等传统外科开刀手术的基础上,在天津市率先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年填补天津市球囊扩张动脉成形术新技术空白,年完成天津市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完成了一系列复杂性动脉瘤手术;完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数千例;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已达到数百例;目前引进准分子激光消蚀系统,在天津市率先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别是支架内再狭窄,效果良好;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数百例和颈动脉支架上百例。同时在静脉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综合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何菊主任先后发表论文、专著数十余篇,获国家专利1项,完成课题、填补天津市空白十余项。
目前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脉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预防医学会血管疾病预防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编委、《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委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