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老规矩,有图有真相!(一大波图片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郑智华中医院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为突发疾病而逝世,后来被证实是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腹主动脉瘤属于主动脉瘤中的一类,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主动脉瘤与平常我们说的另一种“人体炸弹”———主动脉夹层不同,这里介绍的主动脉瘤主要指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属于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下面由同济老司机来带领大家,揭开这个“人体炸弹”的神秘面纱。
根据主动脉的分段: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主动脉瘤可以分成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部瘤、胸降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
1.升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一般伴有主动脉窦部和升主动脉扩张,有部分病人是马凡综合征。图1、图2显示CTA轴位和三维重建的升主动脉瘤。
图1
图2
超声检查显示的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扩张(图3)。
图3
升主动脉瘤目前的治疗方式是开胸手术替换人工血管,图4显示手术中的升主动脉瘤。
图4
手术方式主要是置换本身带有机械瓣膜的人工血管(图5)。
图5
手术完成后的情形如图6。
图6
升主动脉瘤手术后复查CTA如图7,箭头所指为本身带有瓣膜的人工血管。
图7
2.主动脉弓部瘤
单独存在的主动脉弓部瘤比较少见,图8箭头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对面为主动脉弓部瘤。
图8
如果解剖部位合适,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行微创腔内修复手术,避免开胸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图8的病例就做了腔内修复(主动脉支架加上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如图9、图10显示手术中释放支架前后的造影情况。
图9
图10
术后复查CTA如图11,显示主动脉弓部瘤消失,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通畅。
图11
3.胸降主动脉瘤
指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胸降主动脉瘤,如图12所示为一例罕见的多发胸降主动脉瘤,紧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其中最大者为49.1*32.2mm。
图12
图12病例为年轻患者,主动脉血管直径细,而且左锁骨下动脉累及,我们采取左侧开胸切除动脉瘤并人工血管置换,同时重建了左锁骨下动脉。图13、图14为手术中照片。
图13
图14
术后CTA三维重建如图15。
图15
胸降主动脉瘤有部分病人也可以做腔内修复手术,如图16显示胸降主动脉瘤延续到腹主动脉上段(腹腔干动脉层面上方)。
图16
图17、图18显示手术中释放主动脉支架前后的造影情况。
图17
图18
术后CTA重建结果显示胸降主动脉瘤隔绝良好,无内漏,原扩张的瘤体血栓机化,如图19。
图19
4.腹主动脉瘤
下面同济老司机总算介绍到和大科学家相关的腹主动脉瘤了。这里主要介绍肾动脉下型的腹主动脉瘤,如图20。
图20
在90年代腔内修复技术出现以前,腹主动脉瘤主要采取开腹人工血管置换的方式进行治疗(如图21),据说爱因斯坦当年就是因为惧怕开腹手术而没有治疗,导致急性破裂死亡的。
图21
当然,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现在的年代,有了腔内修复技术,肾动脉下型的腹主动脉瘤都可以通过微创治疗了。图22为一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箭头显示左肾周的后腹膜间隙都有血肿了。
图22
图23显示术中造影,箭头处见造影剂渗出,表明动脉瘤从该处破裂出血。
图23
图24显示支架释放后腹主动脉瘤隔绝成功,没有内漏。
图24
图25显示术后CTA,腹主动脉瘤隔绝良好,与图24同一层面比较,腹主动脉瘤体血栓机化,左肾周血肿部分吸收。
图25
最后一个病例是一例瘤颈复杂的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如图26显示该动脉瘤有三处角度大的弯曲。
图26
为了更加精确的制定手术方案,同济老司机也是拼了,做了3D打印模型,方便术前模拟手术方案,图27。
图27
图28、图29为腔内修复手术中支架释放前后的造影情况。
图28
图29
手术后CTA重建显示腹主动脉瘤隔绝良好,图30。
图30
经过术前3D打印模型的预先手术演练,大大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曝光时间,也做到了“私人订制”手术。为此,当地各大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最后,同济老司机带领大家看了那么多珍贵图片,在文末也带领大家看看同济老司机的真容。
专家介绍
郑智教授
郑智,男,华中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
社会兼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国际IA会员;亚洲心血管及胸外科学会(ASCVTS)成员;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医疗质量控制分会青年委员;《医学参考报·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频道》编委
率先提出A型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治疗及“以医学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主动脉夹层个体化治疗等先进理念,获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提名,并获得年中国“荣耀医者·人文情怀奖”称号。在国际期刊(SCI)及国内杂志发表医学论文三十余篇。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