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安医大二附院方明娣
定义:动脉管壁全层破裂,血液从破口流出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血肿。临床表现: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
00形成原因
1创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
2感染: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时,细菌可经血循环侵袭动脉管壁,形成滋养血管或血管壁小脓肿,导致动脉中膜薄弱。梅毒螺旋体侵袭动脉壁发生动脉炎使肌层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变性。
3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如Marfan综合征。
超声表现1.动脉周围无回声肿块,壁厚薄不均,内部血流可呈云雾状移动,附壁可见低回声(血栓)。瘤腔与一侧动脉壁有通道(局部内中膜中断),通道口即为动脉破口。
2.瘤体与动脉相通处可以看到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穿梭,瘤体内呈红蓝相间的涡流(阴阳征)。压迫动脉近端或直接压迫破口,瘤体内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
3.通道处可探及典型的“双期双向”血流频谱(往复征)。压迫破口处,血流速度减慢甚至血流频谱消失。
病例一F,61Y股动脉穿刺术后
病例二M,81Y股动脉穿刺术后
病例三
M,78Y,桡动脉穿刺术后
..
鉴别诊断
真性动脉瘤
动脉管腔梭状或囊状扩张,瘤壁仍表现为动脉壁的各层结构,两端与正常动脉壁相延续。
主要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与主动脉硬化有关。其他少见原因是主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梅毒、创伤、感染、大动脉炎等。
诊断标准:动脉局限性扩张,管径为相邻正常动脉管径的1.5倍或以上。
超声表现1.动脉管腔单发或多发性扩张,呈梭状或囊状,管壁连续性完整,内中膜粗糙,附壁可见斑块,瘤体较大者可见附壁血栓。
2.瘤体内可探及红蓝相间的涡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呈紊乱的涡流频谱。
超声
声像图
夹层动脉瘤
内膜破裂,高速高压的血流通过撕裂口进入中膜形成血肿,使内膜与中膜分离。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伤、炎症、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烦躁不安,极度焦虑、恐惧和濒死感、休克,血肿压迫相应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
超声表现动脉管腔被分为两个部分,真腔及假腔,假腔内径一般大于真腔,二者之间的隔膜随心脏搏动而摆动。
真腔血流速度快,方向和正常动脉相同,假腔血流速度慢。
如能发现破裂口,收缩期血流从真腔经破裂口流入假腔,假腔内的血流在舒张期经破口回流入真腔。
1
2
3
4
安医大二附院超声诊断科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