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诊
腹部外形
弥漫性全腹膨隆见于腹水、胃肠胀气或巨大卵巢囊肿等;局部膨隆见于肿块或肿大的脏器等;腹部凹陷如舟状者见于恶病质及严重脱水;局限性凹陷见于手术瘢痕收缩。
腹部呼吸运动
男性和小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运动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或妊娠,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膈麻痹。
腹壁静脉
腹壁静脉怒张见于肝硬化及上、下腔静脉梗阻,通过血流方向鉴别。下腔阻塞时,脐以下方向朝上,上腔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浅静脉方向朝下。
胃肠型和胃肠蠕动波
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胃型或胃蠕动波;肠梗阻可见肠型或肠蠕动波
上腹部搏动
可见于正常较瘦者;病理情况见于腹主动脉瘤、右室肥大、肝血管瘤
腹壁其它情况
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部和腹部体毛
听诊
肠鸣音
正常人为4-5次/分钟;超过10次/分钟为肠鸣音活跃,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出血;同时伴响亮、高亢、金属音为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少于正常为肠鸣音减弱,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胃肠动力低下,梗阻持续存在亦可导致;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且刺激腹部仍无肠鸣音,为肠鸣音消失;故要求听诊至少3-5分钟,见于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
血管杂音
腹主动脉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可于脐左右处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癌肿块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壁怒张静脉可听到连续的静脉嗡鸣音。
摩擦音
脾梗塞,肝脾周围炎,可在深吸气时于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
搔弹音
可协助测定肝下缘、微量腹水及扩张的胃界
叩诊
肝叩诊
(1)肝上界叩诊
由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正常人位于第5肋间,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9-11cm。当触及肝下缘时,应叩肝上界明确肝脏是否真正肿大。
(2)肝下界叩诊
肝下界与结肠、胃等空腔脏器重叠,叩诊准确性差。
(3)肝区叩击痛
可见于肝脓肿、肝炎
胃泡鼓音区叩诊
位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的鼓音区,为胃内含气所致;此区缩小或消失见于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左叶肿大及急性胃扩张或溺水患者
脾叩诊
正常在左腋中线9-11肋间为脾浊音区,前缘不超过腋前线,宽度为4-7cm
肾叩诊
正常无肾叩击痛,当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可有不同程度叩击痛。
膀胱叩诊
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了解膀胱充盈度。
移动性浊音叩诊
根据游离腹水随体位转换而发生浊音区的改变,用来检查有无腹水的存在,一般在ml以上才能扣出。
触诊
(1)腹壁紧张度
正常腹壁柔软,紧张度增加见于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
(2)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人无压痛及反跳痛,当腹腔脏器炎症未累及壁层腹膜时仅有压痛,若累及壁层腹膜即可引起反跳痛,腹膜炎三联征包括腹肌紧张度增加、压痛及反跳痛。
(3)肝脏
正常人肋下不能扪及,少数人可触及肝下缘,但不超过肋下1cm,剑突下小于3cm,质软光滑无压痛。肝大可见于肝炎、肝肿瘤、肝脓肿、肝淤血等。应注意肝大小、质地、压痛、表面形态、边缘、搏动及摩擦感;
(4)胆囊
正常人不能触及,如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触及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的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即为肿大的胆囊,见于胆囊炎(Murphy征阳性)、癌及结石。壶腹癌引起的胆囊肿大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征阳性。
(5)脾脏
脾肿大的测量法,临床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轻度肿大时,脾下界在左肋下2cm以内;中度肿大时,超过2cm至脐水平以上;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
(6)肾脏
采用双手触诊法,小儿或消瘦者可触及右肾下极。肾、输尿管压痛点:季肋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点处,相当于肾盂位置;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的顶点;肋腰点――背部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肾及尿路炎症或结石病变时,上述各点可有压痛。
(7)腹部包块:
a.正常腹部可触及的包块
腹直肌肌腹及腱划;腰椎椎体及骶骨岬;乙状结肠粪块;横结肠;盲肠;
b.异常包块
扪及除上述外的异常包块,需注意包块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与腹壁、皮肤的关系
(8)液波震颤
有大量腹水,超过-ml,才能查出
(9)振水音
胃内有多量液体和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正常人在餐后或饮食大量液体时可有上腹振水音,病理状态见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腹部包块
腹部包块的常见原因:
(1)实质脏器的病理性肿大: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脾、肾、胰及淋巴结肿大;
(2)空腔脏器的扩大;
(3)炎症性肿块;
(4)良恶性肿瘤;
(5)寄生虫
腹部各区常见的包块:
(1)上腹部常见的包块
胃癌、胰腺癌及囊肿、肝左叶癌;
(2)左上腹部常见包块
主要是肿大的脾、肾和横结肠脾曲及胰腺尾部的癌肿;
(3)右上腹部常见包块
肝、胆囊、右肾肿大及结肠肝曲的癌肿;
(4)脐部常见的包块
有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粘连性包块,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肿瘤,横结肠包块及蛔虫团等;
(5)左下腹常见包块
乙状结肠癌肿,血吸虫病,左侧卵巢或输卵管包块;
(6)右下腹常见包块
盲肠、阑尾的炎性病变、脓肿、肿瘤及右侧卵巢或输卵管包块;
(7)下腹部常见包块
膨胀的膀胱及膀胱肿瘤,妊娠子宫及子宫肿瘤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胃、十二指肠溃疡:
(1)上腹痛的特点
部位、性质、节律和季节性及伴随症状;
(2)体征;
(3)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P
2.急性腹膜炎:
(1)分类
弥漫性与局限性,继发性和原发性,无菌性和感染性;
(2)症状与体征
突然发生的持续性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毒血症症状,严重时有休克,体查发现患者呈急性危重病容,表情痛苦,被迫采取仰卧位,两下肢屈曲,呼吸频速表浅,腹式呼吸明显减弱或消失,腹壁运动受限,有积液时,腹部膨隆。皮肤弹性减退,脉搏频速而无力,腹肌紧张,腹壁压痛和反跳痛。有胃肠穿孔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有积液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肝硬化
症状与体征――消化道及全身症状,无特异性,体查发现患者面色灰暗,缺少光泽,皮肤、巩膜多有黄疸,面、颈、上胸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及肝掌,男性患者可见乳房发育,腹部膨隆,呈蛙腹,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脐疝。脾肋下可扪及,液波震颤阳性。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脐周或剑突下有时可听到静脉营营音。
4.急性阑尾炎
症状――早期为上腹痛或脐周痛,数小时后,出现定位清楚的右下腹痛;体征――右下腹McBurney点(阑尾点)有显著而固定的压痛和反跳痛
5.肠梗阻
症状――腹部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呕吐。高位梗阻呕吐早。低位梗阻呕吐出现晚,可出现粪臭味,可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停止;体征――痛苦表情,脱水貌,呼吸急促,脉快,甚至休克,腹膨隆,腹壁紧张,有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有反跳痛。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活跃、亢进,伴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无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
骨骼标志
1、胸骨角
又称Louis角。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2、脊柱棘突
是后正中线的标志,以第七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为胸椎的起点,常以此处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3、肩胛下角
为肩胛骨的最下角。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平对第7或第8肋骨水平,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故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
4、肋脊角
为第12肋骨和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5、腹上角
为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正常约~,其后为肝脏左叶、胃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体表划线
前正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胸部常用的凹陷和分区
1、腋窝
为上肢内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部。
2、胸骨上窝
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气管位于其后。
3、锁骨上窝
为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
4、锁骨下窝
为锁骨下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下部。下界为第3肋下缘。
5、肩胛上区
为肩胛冈以上的区域。
6、肩胛下区
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7、肩胛间区
为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
胸壁
1、静脉
正常胸壁静脉不易显现,当上腔或下腔静脉阻塞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2、皮下气肿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称为皮下气肿。以手按压皮下气肿的皮肤,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听诊可闻及类似捻发音。
3、胸壁压痛
可见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胸壁软组织炎、肋骨骨折及白血病患者。
4、肋间隙
吸气时肋间隙回缩提示呼吸道阻塞。肋间隙膨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严重肺气肿;亦可见于胸壁肿瘤、主动脉瘤、婴儿和儿童心脏明显肿大者。
胸廓
正常胸廓
正常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成年人胸廓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两者比例约为1:1.5。
异常胸廓
1、扁平胸
为胸廓呈扁平状,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瘦长体型者。
2、桶状胸
为胸廓前后径增加,等于或超过左右径,见于严重肺气肿,老年或矮胖体型者。
3、佝偻病胸
为佝偻病所郅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它包括佝偻病串珠,肋膈沟,漏斗胸,鸡胸。
4、胸廓一侧变形
胸廓一侧膨隆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一侧严重代偿性肺气肿。一侧平坦或下陷常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增厚和拈连等。
5、胸廓局部隆起
多见于心脏明显肿大,心包大量积液,主动脉瘤及胸内或胸壁肿瘤,肋软骨炎和肋骨骨折等。
6、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变形
严重的脊柱前凸,后凸或侧凸均能导致胸部两侧不对称,肋间隙增宽或变窄。常见于脊柱结核等。
乳房
视诊
包括对称性、表观情况、乳头、皮肤回缩、腋窝和锁骨上窝等。
触诊
一般由外上象限开始,左侧沿顺时针,右侧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最后触诊乳头。注意硬度和弹性、压痛及包块等物理征象。
乳房的常见病变
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肿瘤等。乳头出血常见于导管内良性乳突状瘤,乳头分泌物由清亮变为绿色、紫色常见于慢性囊性乳腺炎。
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
肺和胸膜的检查,一般应包括视、触、叩、听四个部分。其中以听诊最为重要。
一、视诊
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变化。
1、呼吸运动
正常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肺炎、严重肺结核、胸膜炎等肺或胸膜疾病时,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运动增强;而阑尾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和脾重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以及妊娠后期等情况时,则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相对加强。
三凹征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因吸气时间延长,又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气管阻塞,如气管异物。下呼吸道阻塞患者,因气流呼出不畅,呼气用力,引起肋间隙膨隆,呼气时间延长,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2、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变化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节律均匀整齐,深浅适宜。当病理状态下,可出现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变化。如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及某些中毒时可表现为潮式呼吸(Cheyne-Stokes呼吸)和间停呼吸(Biots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Kussmaul呼吸;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时可出现抑制性呼吸;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患者常有叹息样呼吸。间停呼吸提示预后不良。
二、触诊
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和胸膜摩擦感
胸廓扩张度
即呼吸时的胸廓动度。一侧胸廓扩张度受限,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和肺不张等。
语音震颤
其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而定。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
(1)肺泡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
(2)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
(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5)胸壁皮下气肿。
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
(1)肺组织实变,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梗塞等;
(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如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
胸膜摩擦感
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称为胸膜摩擦感。
三、叩诊
有间接叩诊和直接叩诊法两种。
1、叩诊音分类
有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和实音。
2、正常胸部叩诊音
正常胸部叩诊为清音,其音响强弱和高低与肺脏的含气量的多少,胸壁的厚薄以及邻近器官的影响有关。一般前胸上部较下部为浊;右肺上部较左肺为浊;背部较前胸部位为浊;右腋下受肝脏的影响叩诊稍浊;而左腋前线下方有胃泡的存在,叩诊呈鼓音,又称为Traubes鼓音区。
3、肺界的叩诊
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又称为Kronig峡,正常为5cm。肺上界变窄或叩诊浊音,常见于肺结核所致的肺尖浸润,纤维性变和萎缩;增宽常见于肺气肿。
肺前界
正常的肺前界相当于心脏的绝对浊音界。
肺下界
两侧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上,腋中线第8肋间隙上,肩胛线第10肋间隙上。病理情况下,肺下界可降低或上升。
肺下界的移动范围
即相当于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正常人为6~8cm。一般腋中线和腋后线上的移动度最大。
肺下界移动度减弱见于:
(1)肺组织弹性消失,如肺气肿;
(2)肺组织萎缩,如肺不张和肺纤维化等;
(3)肺组织炎症和水肿。胸腔大量积液、积气及胸膜广泛增厚粘连时肺下界及其移动度不能叩得。
4、胸部异常叩诊音
正常胸部的清音区范围内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则为异常叩诊音,提示存在肺、胸膜、膈或胸壁的病理改变。
四、听诊
包括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和胸膜摩擦音。
异常呼吸音
(1)异常肺泡呼吸音,包括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气音延长;断续性呼吸音和粗糙性呼吸音。
(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即如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常由肺组织实变、肺内大空腔和压迫性肺不张等因素引起。
(3)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常见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大叶性肺炎初期或在胸腔积液上方肺膨胀不全的区域听及。
啰音
按性质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湿啰音,又称水泡音,系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时,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或为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黏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其特点为:为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一次连续多个出现,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部位恒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按音响强度可分为响亮性和非响亮性;按呼吸道腔径大小和腔内渗出物多少可分为粗、中、细湿啰音和捻发音。
(2)干啰音,其特点为:持续时间长,吸气呼气相均可听到,以呼气相明显,性质、强度及部位均易变,数量上在瞬间可有明显增减。可分为高调(哨笛音)和低调(鼾音)两种。
语音共振
可分为以下几种:支气管语音、胸语音、羊鸣音和耳语音。
胸膜摩擦音
最常听到的部位是前下侧胸壁,常发生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肺梗塞、胸膜肿瘤及尿毒症等患者。
精品推荐·卫生事业编考试资料(笔试+面试)
·最新医学考博英语视频备考资源
·年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攻略+答辩PPT
·年执业医师资料大全
·份医疗模板PPT
·40节快速入门SCI写作技巧视频
·《实用内科学》《实用外科学》最新版
·14所名校医学视频公开课教学资源合集
·临床+护理三基手册+题库
·中医专业三基手册+题库
·个病历书写资料
·高清版奈特人体解剖图谱(第七版)
·17本外科人员必备参考书籍
·33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视频(高清版)
·规培资料大全
·史上最全的常用学术网站
本平台是资源交流学习平台,资源来源于网络搜索,不参与任何视频售卖行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特此声明!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