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增宽
升主动脉
胸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

确诊丨经典病例55纵隔淋巴管血管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5岁。

主诉:间断咳嗽、呕吐15日。

现病史:患儿15日前出现咳嗽,伴有发热,偶有呕吐,最高39.2。C,未经系统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该患发病以来,咳嗽、无痰;伴有发热、胸闷、胸痛;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无进行性消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饮食、二便正常,睡眠良好。

既往史:既往健康。

实验室检查:WBC9.9×/L。

超声:无特殊。

CT/MRI扫描:胸部CT检查:CT检查设备为层螺旋CT(PhilipsBrilliance)。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64×0.mm,管电压80kv,管电流mAs,有效层厚0.8mm,重建间隔0.4mm,螺距0.2,球管旋转时间0.4s/圈,矩阵×。使用低剂量儿童软件包。患儿熟睡,心率平稳。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上方到膈面下3cm。低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Medrad-SCT双流高压注射器,剂量2.5ml/kg,速率为2.0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追加注射10ml生理盐水,注射后18s、42s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纵隔窗观察病变,窗宽约HU,窗位约为35HU。扫描方向原则上与对比剂流注方向相反,以避免对比剂团头端所产生的高浓度伪影而影响病变的观察。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A

该病例CT平扫图像显示左前中上纵隔内巨大肿物,密度不均匀,以液性密度为主,CT值约为15Hu,其内见片状略高密度,CT值约为44Hu,其内更高密度CT值约为76Hu;左上肺为受压改变,故A为最佳答案。如图1-4。

问题2: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

A.胸部正侧位DR拍片

B.胸部DSA检查

C.胸部MRI平扫

D.胸部CT增强加后处理重建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该患者在行CT平扫后,宜直接进行增强扫描:自肘静脉以剂量2.5ml/kg,速率为2.0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追加注射10ml生理盐水,注射后18s、42s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在工作站利用相应的软件技术行图像重组后处理,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与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如图5-8)。

在CT增强图像上,肿物液性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CT值约为19Hu,略高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CT值约为50Hu,其内更高密度影明显强化,CT值约为Hu,肿物大小约为8.2cmX7.8cmX8.1m;肿物内可见一粗大供血血管,与头臂血管连接密切,病变紧邻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双心室左缘;左上肺组织被遮盖,显影不清。故从提供病灶内血供程度及与周边结构关系等信息来说,还是D项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B.胸腔积液

C.左肺囊肿

D.淋巴管血管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答案

答案:D

手术所见:前上纵隔巨大瘤体,内有液体,瘤体囊性感,表面褐色,局部透明。切开纵隔胸膜,发现瘤体与纵隔胸膜粘连紧密,分离粘连时,肿瘤囊壁多次破裂,囊性肿瘤内有多房间隔,互不相通,独立生长,中心有部分实体。瘤体上界与无名静脉紧密粘连,下界与心包粘连,右界与升主动脉粘连,左界与肺毗邻,后界与左肺动脉粘连。逐层分离粘连,完整切除瘤体。

病理所见:(纵隔)淋巴管血管瘤。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该患者在CT平扫图像上,可以看到左前中上纵隔内巨大肿物,密度不均匀,以液性密度为主,CT值约为15Hu,其内见片状略高密度,CT值约为44Hu,其内更高密度CT值约为76Hu;左上肺为受压改变。

在CT增强图像上,肿物液性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CT值约为19Hu,略高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CT值约为50Hu,其内更高密度影明显强化,CT值约为Hu,肿物大小约为5.2cmX2.8cmX3.1m;肿物内可见一粗大供血血管,与头臂血管连接密切,病变紧邻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双心室左缘;左上肺组织被遮盖,显影不清。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扫描发现纵隔病变较为容易,但如不仔细观察,易误诊为肺内病变;CT增强扫描十分必要,一是易于显示和鉴别肿物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二是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本病例基本征象为不规则形、液性密度为主、其内见片状高密度的占位性病,增强后,高密度灶呈明显强化改变。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纵隔病灶来说,可能来源于肠源性、肺组织、淋巴结等。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位于左前中上纵隔。因此本病例的定位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也会影响最终的定性诊断。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5岁男孩,咳嗽一周伴发热,根据病灶位置及影像特点,术前需要考虑到淋巴管血管瘤可能。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男性患儿,咳嗽一周伴发热,伴有胸痛、胸闷。该患者在CT平扫图像上,可以看到左前中上纵隔内巨大肿物,密度不均匀,以液性密度为主,CT值约为15Hu,其内见片状略高密度,CT值约为44Hu,其内更高密度CT值约为76Hu;左上肺为受压改变。

在CT增强图像上,肿物液性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CT值约为19Hu,略高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CT值约为50Hu,其内更高密度影明显强化,CT值约为Hu,肿物大小约为5.2cmX2.8cmX3.1m;肿物内可见一粗大供血血管,与头臂血管连接密切,病变紧邻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双心室左缘;左上肺组织被遮盖,显影不清。

2诊断鉴别

(1)畸胎瘤:畸胎瘤是纵隔生殖细胞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前纵隔,可见多种不同密度的组织成分相互混合分布,含有脂肪成分和钙化是本病的主要CT特征。

(2)胸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向一侧突出或呈分叶状。通常为实性。可含有囊性改变及低密度区,代表坏死或脂肪。

(3)胸膜肺母细胞瘤:为类圆形或占据一侧胸腔的囊性、实性或囊实混合肿物。

病例供稿:医院王芳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医院影像科张晓凡

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纵隔)淋巴管血管瘤。回顾本例临床与CT表现,在CT平扫图像上,可以看到左前中上纵隔内巨大肿物,密度不均匀,以液性密度为主,其内见片状略高密度,其内见更高密度;左上肺为受压改变。在CT增强图像上,肿物液性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略高密度成分强化不明显,其内更高密度影明显强化;肿物内可见一粗大供血血管,与头臂血管连接密切,病变紧邻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双心室左缘;左上肺组织被遮盖,显影不清。

纵隔淋巴管瘤为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物,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以囊状水瘤型多见,多为柔软、有波动感、无痛的肿物。大约75%发生在颈部,20%在腋部,5%在纵隔和其他部位。其囊壁菲薄,内衬内皮细胞,含淋巴液,分隔内少数含有血管瘤成分,又称做淋巴管血管瘤,本病例即是。

肿物几乎都位于前中纵隔,胸部X线表现可见双侧或单侧纵隔呈弧形增宽,有随周围结构塑形的特点,进入胸顶部者易误诊为肺内实变。CT平扫显示低密度的液性肿物,边界清楚,可包围大血管生长,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如有增强成分可提示含有血管瘤成分。

淋巴管瘤一般诊断较容易,单纯纵隔淋巴管瘤需与胸腺瘤、囊性畸胎瘤鉴别,根据病变的成分,通常诊断不难。

参考文献

1.孙国强.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第2版).,-,-.

2.樊涛,郭利锋,刘平.前纵隔肿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3(20):-.

3.郭芸,刘大亮.胸腺瘤的CT诊断及病理对照分析.临床影像技术.,25:-.

4.李轩然,陈平聪.纵隔畸胎类肿瘤的CT影像诊断分析.中国当代医学,,3(9):91-92.

快扫码







































白癜风的预防
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rbdfkc.com/xzdml/383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