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是一项基本的抢救技术。医院都是让病人等待麻醉师来插管。在分秒必争的抢救过程中,可谓是抢救不成功、不及时的重要因素。
图示作者做气管插管急救
一适应症、在全身麻醉时:呼吸道难以保证通畅者如颅内手术、开胸手术、需俯卧位或坐位等特殊体位的全麻手术;如颈部肿瘤压迫气管,颌,面,颈,五官等全麻大手术,极度肥胖病人;全麻药对呼吸有明显抑制或应用肌松药者;都应行气管内插管。
2、气管内插管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者,心肺复苏,药物中毒以及新生儿严重窒息时,都必须行气管内插管。
3、某些特殊麻醉,如并用降温术,降压术及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等。
二禁忌症-需做气管切开、绝对禁忌:喉头水肿,急性喉炎,喉头粘膜下血肿,插管损伤可引起严重出血;除非急救,禁忌气管内插管。
2、相对禁忌:呼吸道不全梗阻者有插管适应症,但禁忌快速诱导插管。并存出血性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者。插管损伤易诱发喉头声门或气管粘膜下出血或血肿,继发呼吸道急性梗阻,因此宜列为相对禁忌证。主动脉瘤压迫气管者,插管可能导致主动脉瘤破裂,宜列为相对禁忌证。麻醉者对插管基本知识未掌握,插管技术不熟练或插管设备不完善者,均宜列为相对禁忌。
三术前准备、负压吸引
2、气管导管:
成年男性多用7.5?8.0号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一般为22?24cm。
成年女性多用7.0?7.5号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一般为2?23cm。
3、准备合适的喉镜,导管内导丝、吸引管、牙垫、注射器等;
3、准备麻醉面罩和通气装置;
4、听诊器、氧饱和度监测仪;
5、病人准备
时机:预吸氧,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竟可能的提高,但患者饱和度不能迅速提高时应该果断进行插管。
镇静药物使用;体位(平卧位,头、颈、身体保持一直线;修正体位:头枕部垫一小方枕,使头抬高0cm);心电监护;静脉通道;知情同意书。
注:修正体位示意图
四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头后仰,使口、咽、喉在一直线上
2.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头部,左手持喉镜。保持视线与病人喉轴线平行。
3.正确置入喉镜:
持喉镜的手势
操作者用右手拇指与食指交叉拔开病人上下牙齿及口唇,左手正确手势握持喉镜柄,从右侧口角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内,左手尾指顺势将病人下嘴唇推开,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将喉镜向左移动、推开舌体,保持喉镜在口腔正中线上,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喉镜进入口腔后,操作者应及时将右手移至病人前额,用虎口往下压住额头,始终保持病人头后仰的状态。
4.左手缓慢地把喉镜沿中线向前推进,悬雍垂后在原位上翘喉镜、看清会厌,依次暴露病人的悬雍垂和会厌(解剖标志);将镜片放置于会厌的上面(即会厌在镜片的下方),继续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深入、直达会厌盲腔底部;然后用力向前上方45°合力提喉镜,从而抬起会厌,充分暴露下方的声门。
5.上提喉镜抬起会厌、暴露声门后,马上可以见到左、右声带及其之间的裂隙;操作者用右手握毛笔手式持气管导管,将导管前端的斜口面朝左,沿着镜片的右侧金属凹槽送入口腔,直视下对准左右声带之间的裂隙,轻柔地旋转导管,使其顺利地通过声门裂插入气管内,要求一次性送入导管,插管一次成功。插管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6、调整插管深度:当气管导管过声门裂.0cm后,立即请助手拔除管腔中的导引钢丝,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5.0cm,调整并确认导管刻度距门齿读数在2~23cm之间;此时套囊己完全通过声门裂,而导管顶端距离气管隆突至少有2cm(可拍摄X光胸片证实)。
注意插管时不允许带着导引钢丝一次插到底,必须先拔除导引钢丝、再前进导管送到位(声门裂下6.0cm),以避免坚硬的导引钢丝对病人气管造成强烈剌激和损伤;气管导管也不可以送入过深,务必防止进入一侧支气管而造成单肺通气。
7、确认导管位置:先放入牙垫、再将喉镜取出(顺序不能反),(请助手)立即用注射器给导管气囊充气5~8ml。随即由助手将复苏球囊连接气管导管,开始第一次捏皮球有效人工通气(此刻即停止操作计时),单纯插管操作过程限时20秒钟内完成;在捏皮球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用听诊器听至病人上腹部检查有无气过水声(口述),由此判断插管位置正确无误。
8、最后固定导管:
先放入牙垫、再将喉镜取出(顺序不能反)牙垫的两片固定翼应置于病人牙齿与口唇之间;用两条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部,为了防止松脱,第一条胶布应先将导管与牙垫分开各缠绕一圈,然后再捆绑固定在一起。固定妥气管导管后,随即接复苏球囊正压给氧气通气,先捏皮球过渡、同时准备人工呼吸机。
五并发症插入食道;
误吸;
局部损伤出血;
心律血压影响。
六注意事项、每次操作碰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
2、插管前评估病人气道,预计插管难度,可提前进行准备。判断插管困难的方法见经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术。如果判断可能出现气管插管困难,可考虑以下方法:经纤维支气管镜插人气管插管;逆行插人法;经皮穿刺气管切开管导入术;环甲膜切开术等。
3、插管操作不应超过30~40s,如一次操作不成功,应立即面罩给氧,待血氧饱和度上升后再重复上述步骤。
4、注意调整气囊压力,避免压力过高引起气管黏膜损伤,同时压力又不能过低,气囊与气管之间出现间隙。不需对气囊进行定期的放气或充气。
5、气囊漏气。应常规做好紧急更换人工气道的必要准备,包括:准备同样型号(或偏小)的气管插管,紧急插管器械,面罩,人工呼吸囊等。一旦气囊漏气,应及时更换。
6、意外拔管。
正确、牢靠固定气管插管,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带。
检查气管插管深度,插管远端应距隆突3~4cm,过浅易脱出。
参考教材指南共识责编
Dr.Zhang来源
微创沙龙工作室张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