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增宽
升主动脉
胸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

同济心热点符伟国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

符伟国

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发病急、预后凶险、死亡率高,一直是心血管系统的疑难杂症之一。近十多年来,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连同传统的开放手术和最佳药物治疗,极大地改善了AD的治疗效果。同时相应的治疗理念也发生了许多变革,本文将论述这些AD治疗的新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分类

  主动脉夹层可依据发病时间及解剖学特征进行分类。传统的时间分类(s)将发病时间小于2周的定义为急性夹层,而发病时间大于2周的归为慢性夹层。这是当时在缺乏现代化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下,基于对患者存活率的评估做出的分类。但随着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夹层患者在2周后仍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主动脉直径快速增大等1,因此需对此做出修订。Booher等2通过分析IRAD(InternationalRegistryofAcuteAorticDissections,主动脉夹层国际登记处)的数据,依据生存率的差异将夹层分为了四个时期:超急性期(24h),急性期(2-7天),亚急性期(8-30天),慢性期(30天)。而伴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在3个月以内夹层血管壁均可保持较好的重塑性,腔内修复术(thoracicaorticrepair,TEVAR)的远期效果更佳3。故近来有学者提议将夹层分为三期:急性期(14天),亚急性期(15-90天),慢性期(90天)。

  目前,AD的治疗策略选择主要还是依据传统的Debakey分型和Standford分型,这两者都是依据解剖形态进行的分类。Debakey分型结合破口位置和夹层累及范围进行分类。I型:夹层起自升主动脉,至少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通常还累及降主动脉;II型:夹层仅累及升主动脉;III型:夹层累及降主动脉,若仅局限于胸部的降主动脉为IIIa型,而累及膈肌以下主动脉则为IIIb型。Standford分型依据升主动脉是否累及进行分类: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不论破口位置均为A型;夹层未累及升主动脉则为B型(注:夹层累及主动脉弓部,但未累及升主动脉亦为B型)。A型夹层的发生率较B型夹层高。临床实践中,Standford分型更为简单明了,有助于迅速据此做出诊疗决策。由于A型夹层当下主流治疗手段为急诊开胸手术,所以大多归心外科管理。而B型夹层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为TEVAR,所以在绝大多数医疗中心由血管外科负责诊治。PENNABC分类法是新近出现的主要评估stanfordB型夹层并发症进展的分型方法。研究表明,夹层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高风险密切相关,而既往对此   无论A型或B型夹层,其初始的基础治疗均为迅速降压及镇痛治疗,从而限制夹层进展,并在降低脉压差的同时保证终末器官的灌注。降压药物首选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如兼具α和β受体阻滞作用的拉贝洛尔,可同时降低血压和血压波动(dP/dt)。合并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抑制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多药联用的目的是将收缩压控制在-mmHg,心率60-80次/分。在初始治疗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根据破口位置,并发症证据(持续性疼痛,器官灌注不良)及系列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行开放手术或腔内治疗。

A型夹层

  A型夹层如未接受正规治疗死亡率很高。IRAD数据表明,在发病前24小时内死亡率每小时增长1-2%,第一天的死亡率为20%左右,48h为30%,而发病后一周内的死亡率高达50%9。死亡原因包括:近远端夹层扩张,瓣膜功能失调,心包填塞,累及弓部血管导致卒中,内脏缺血和夹层破裂等。主动脉置换术是治疗A型夹层的主要手术方式。术中需移除夹层病变血管,并使用人工材料重建真腔血流,同时还需要修复主动脉瓣膜功能。目前数据表明,A型夹层术后术后30天死亡率为10-30%。回顾性分析表明,A型夹层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2.4%和90.5%+/-3.9%,而非手术患者生存率仅为88.6%+/-12.2%和68.7%+/-19.8%。以上数据均表明,对于A型夹层患者应尽早行开放手术,主动脉置换术效果确切且疗效持久。最近几年,包括中国学者8在内,有陆续报道对A型夹层行腔内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现阶段腔内治疗A型夹层还不应视为常规治疗手段,且它的应用还受到解剖因素的限制。腔内治疗A型夹层要求:近远端锚定区长度≥20mm;真腔直径≤38mm,主动脉总直径≤46mm;无3-4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股动脉直径>7mm,成角<90°;升主动脉上无冠脉旁路移植物;对于远端锚定区不足的情况,可对无名动脉到左颈总动脉采用去分支技术来增加远端锚定区长度13。据此,理论上来说32-50%的开放手术患者可行腔内治疗。

B型夹层

急性B型夹层

  在过去,临床上习惯将急性B型夹层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两种。复杂性夹层是指存在以下情况:①内脏及下肢等终末器官灌注不良;②夹层病变进展;③主动脉壁外出血(先兆破裂);④顽固性疼痛不缓解;⑤难治性高血压(三种以上降压药物仍无法控制血压平稳降低);⑥发病早期假腔即发生扩张。对于复杂性夹层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两种。自年首次腔内修复降主动脉夹层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腔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B型夹层的首选手术方法(IA级推荐)。与开放手术相比,腔内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开胸、单肺通气、体外循环、深低温等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有研究表明,复杂性B型夹层行开放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率高达17%。对于存在灌注不良的B型夹层患者,开放手术引发的脊髓损伤和死亡风险亦徘徊在14-67%之间。White等人统计表明,腔内治疗急性复杂性B型夹层(夹层破裂或有终末器官缺血)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仅为10.8%,此数据与药物治疗非复杂性B型夹层患者的死亡率相近。Fattori等人19的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复杂性B型夹层,开放手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3%,而腔内治疗为11%(p=0.)。近期有meta分析表明,腔内治疗B型夹层术后30天死亡率仅为7.3%,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的19%20。Nienaber等人统计证实,腔内治疗B型夹层的院内死亡率为9.0%,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卒中3.1%,截瘫1.9%,进展为A型夹层2.0%,肠梗死0.9%,大截肢率0.2%;随访20个月,主动脉的破裂率仅为0.8%。以上数据均证实,对于急性复杂性B型夹层患者,应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主动脉夹层TEVAR术。

  而对于急性非复杂性B型夹层,过去以药物治疗为主。询证医学证据表明,采用药物治疗后,急性夹层的死亡率从40%降低到了10%,极大地改善了夹层的愈后。但是药物治疗的一大问题是远期夹层假腔会发生瘤样扩张,这主要是由于假腔的长期开通导致的。有研究表明,夹层5年后的远期死亡原因中,60%为假腔破裂22。而早期植入支架,理论上可覆盖夹层破口使假腔血栓化,有利于重塑真腔血管、缩小假腔直径、降低假腔内压力,从而改善远期愈后。近年来的大型临床研究亦证实了这种效果。INSTEAD研究纳入了名夹层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68例)和药物治疗+腔内治疗组(72例)。研究的2年随访数据发现两组的死亡率虽无明显差别,但是腔内治疗+药物组患者的假腔重构率(真腔管腔恢复,假腔血栓化)高达91.3%,而单纯药物治疗组仅为19.4%(p0.)。5年随访数据表明,腔内治疗+药物组的全因死亡率、主动脉相关死亡率及病变进展率分别为11.1%、6.9%、27%,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19.3%、19.3%、46.1%。与此相仿,IRAD的长期随访数据亦表明TEVAR具有明显优势。Fattori分析了年-年间纳入IRAD的名急性B型夹层患者,其中名患者接受了腔内治疗,而剩余的名患者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5年随访数据表明腔内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15.5%vs.29.0%,p=0.)。以上研究均表明早期TEVAR术可预防晚期并发症,降低心血管源性死亡率。同时,Nienaber等人荟萃分析了许多大注册中心的数据,发现B型夹层TEVAR的院内死亡率亦更低,仅为7%,而开放手术治疗夹层的院内死亡率为32%,药物治疗为10%(p0.0)。因此,对预期寿命较长、血管解剖合适的急性B型夹层患者,不论临床症状,均应早期行TEVAR术。

  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学界倾向于在夹层发生2周后的亚急性期施行。虽然理论上夹层急性期内膜片的活动度更大,支架植入后可能远期血管重塑更佳。但是由于急性期夹层周围炎症反应重,血管壁脆弱,支架植入后容易导致逆撕、支架源性新发破口(stent-graftinducednewentry,SINE)等严重并发症。亚急性期血管水肿炎症反应已经明显消退,内膜片也趋于稳定,此时施行TEVAR更加安全。Dong-linLi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在亚急性期施行TEVAR全因死亡率最低:术后30天、1年、3年、5年分别为0%、2.7%、3.7%、7.0%,而急性期为3.0%、9.8%、14.1%、17.1%,慢性期为2.9%、5.9%、12.5%、12.5%(p=0.)。同时,亚急性期手术的主动脉相关死亡率、再次手术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更低。同时,他们还指出,慢性期行TEVAR远期的血管重塑率仅为48.5%,要显著低于急性期、亚急性期的90.4%和90.1%。因此,从降低死亡率和提高血管重塑率两方面而言,亚急性期可能是最好的手术时机。

慢性期夹层

  慢性期夹层的主要风险在于假腔可能持续瘤样扩张并最终导致破裂,少部分患者还会发生终末器官的灌注不良。有研究表明慢性夹层发生上述不良事件的概率介于20-50%之间。目前学界认为以下情况的慢性夹层需要手术处理:①夹层破裂或出血;②夹层导致的顽固性疼痛;③终末器官灌注不良;④夹层动脉瘤直径每年扩张大于0.5-1cm;⑤夹层动脉瘤直径大于5.5cm。手术方式也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TEVAR两种。开放手术治疗慢性夹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有研究报道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5%。但开放手术的优势在于手术一旦成功,其远期效果较佳。故对于手术风险小的患者,在大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行开放手术可能是最佳选择。同时,对于存在结缔组织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血管重塑差,故首选也是开放手术。克利夫兰诊所的单中心数据表明,慢性夹层开放手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8%,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4%,术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78%和75%,术后5年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死亡或需要再次干预。而腔内修复慢性复杂性夹层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术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82%和80%,术后5年的无事件率(死亡或再次血管手术)为55%,与开放手术组相近25。故与急性B型夹层治疗中的巨大优势相比,腔内修复慢性夹层遇到了许多特有的问题。如前所述,由于慢性期夹层内膜片已变得僵硬、血管壁增厚,TEVAR术后远期血管重塑不理想。同时,支架植入后近端锚定区发生逆撕及I型内漏的概率也较高。而最大挑战则在于TEVAR术后假腔的长期开通。这是由于慢性夹层通常存在多发破口,在支架封堵了近端破口后,血流仍可通过远端未被覆盖的破口反流至假腔内,并继续导致假腔的增大乃至破裂。而这些远端破口通常位于内脏动脉开口附近,给支架的植入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有学者采用杂交手术、带分支支架、开窗支架来解决远端锚定区不足的限制,同时也有报道使用封堵器及弹簧圈成功封闭夹层的远端破口。

  总的来说,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急症,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干预措施。对于急性A型夹层,循证医学数据指出发病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仍是首选的手术方式。而随着腔内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有相当比例的A型夹层患者也可行TEVAR,但是远期疗效和适应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急性期B型夹层的治疗,TEVAR现已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对于急性期B型夹层,不论临床症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TEVAR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且远期随访效果确切。慢性期B型夹层由于独特的解剖学和血管病理生理学特点,目前仍是手术治疗的难点,还有待开发出新的适应其病变特征的腔内器具。

作者:林长泼符伟国

推荐阅读

王炎:“零X射线”三维计算机导航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曾和松:主动脉夹层与氧化应激

郭小梅:顽固性心衰的治疗现状周强:精益求精同舟共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严江涛: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延缓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gmailiu.com/fzdml/32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