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帮助肿瘤科医生逐步提高专业水平!
消化科
患者,女,66岁
再发肝功能异常2天
患者于2月前服用中草药后于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遂住院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明确。
】
诊断?
评论:脾脏前方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周缘伴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与脾动脉一致。考虑脾动脉瘤。
最终结果:脾动脉瘤
脾动脉瘤是内脏动脉中最常见的动脉瘤,占腹腔内脏动脉瘤的50%以上,腹腔内发病率仅次于腹主动脉瘤。总体看,脾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不易诊断,故大多未被引起注意,仅仅在手术过程中或病理解剖时才发现。脾动脉瘤虽属少见,因其不易诊断,实际发病率要比目前所知的要高。
发病原因:1.先天性动脉组织缺损。2.门静脉高压症。3.动脉硬化。4.外伤尤其上腹部穿透性损伤或枪弹伤,如伤及脾动脉,可引起本病。5.妊娠。6.心脏瓣膜病和脾动脉栓塞。7.脾动脉炎。8.梅毒、真菌感染等。
并发症:脾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急性瘤体破裂引起大出血。一组报告,妊娠期发生脾动脉瘤破裂,胎儿死亡率大于95%,母亲死亡率大于70%。其他情况(非妊娠者)发生脾动脉瘤破裂病死率大于25%。
根据瘤体发生的部位,可分3型:①远离脾门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脾脏5cm以上;②近脾门型:瘤体位于脾门处脾动脉分支上,甚至伸入脾实质;③中间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及分支之间,此型多见。
诊断:1.腹部平片,绝大多数病人是在非针对性的腹部摄片检查中发现,典型征象是左上腹曲线样或环形的钙化影。
2.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动脉瘤表现,在囊性的暗区内存有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血管内血流速度和是否存在动脉栓塞。
3.CTA和MRA,CTA能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帮助识别瘤体与毗邻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MRA所获图像与血管造影和螺旋CT影像相似。
4.动脉造影,动脉造影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金标准”,它可明确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判别是否并存有其他动脉瘤。还可用于同期介入治疗。
转载自:医学影像园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