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增宽
升主动脉
胸主动脉瘤
升主动脉瘤

和大咖一起参加VEITH郭伟重建主

白癜风的专科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会场直击

年11月19日(美国时间),全球最具权威、规模最大的血管外科学术盛会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正式开幕。为此血管资讯将发布「和大咖一起参加VEITH」系列报道,首位登录的大咖是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在大会上的精彩课题《用于主动脉弓重建的新型模块化分支型覆膜支架:首次人体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研究背景

VEITH

众所周知,腔内修复主动脉弓有几种器械,包括COOK胸主动脉瘤血管内支架系统Zenith、Bolton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Relay、Endospan分支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NEXUS等,但在临床应用前仍处于验证阶段。临床证据仍然缺乏,结果还表明二次介入、脑缺血和内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这些事件可能与器械设计和手术直接相关。

研究目的及产品设计

VEITH

郭伟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开发一种高度安全有效的支架移植物用于血管内弓部重建。模块化设计理念确保了手术过程中的脑部血液供应。对弓形夹层真腔狭窄的患者尤为重要。

第1段为直型覆膜支架,双内支,长20mm,直径12mm。由于内嵌分支的凹槽已经闭合,可以避免潜在的内漏。

第2段是桥接支架,PTFE覆盖的镍钛合金支架。近端具有极好的径向支撑力,中间段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远端部分具有良好的贴壁性能。

第3段是无裸支架的可弯曲胸腔覆膜支架。也预装在预弯输送系统中,该输送系统的近端部分可调节。

动物实验结果

VEITH

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

6个月随访,CTA:覆膜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性

病例分享

VEITH

病例一:男性、74岁

主诉:检查发现弓部动脉瘤,无症状3周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诊断:弓部囊状动脉瘤伴广泛钙化治疗方案:3D打印主动脉模型及体外模拟显示虚拟植入后主体及分支支架通畅良好。计划行LCCA-LSA旁路术。3D打印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手术过程(一):第一段支架展开前的图像,注意保证覆膜支架远端不覆盖无名动脉

手术过程(二):第一段支架释放后的图像。双内嵌分支在升主动脉左前壁,因该位置的输送系统已预装载

手术过程(三):通过球囊扩张将导丝正确置入了双内嵌分支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无名动脉、左颈动脉的分支覆膜支架植入及LCCA-LSA旁路术后第三段支架植入

术后CTA随访:CTAFU:主体和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DuplexUS:颈动脉血流正常

CTA随访显示主体和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

病例二:男性、60岁

主诉:检查发现弓部假性动脉瘤,无症状一个月既往史:20年前意外创伤诊断:弓部假性动脉瘤辅助检查:CTA图像显示双侧椎动脉对称,左侧颈总动脉细小治疗方案:LCCA-LSA转流后,重建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术后CTA复查:CTAFU:主体和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DuplexUS: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三:男性、58岁

主诉:咳嗽伴声嘶,检查发现弓部动脉瘤2周诊断:弓部动脉瘤辅助检查:CTA提示左椎动脉闭塞术后CTA复查:CTAFU:主体和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DuplexUS:颈动脉血流正常术后CTA图像显示主体和分支血管通畅,无任何内漏

病例四:男性、64岁

主诉:胸痛明显,检查发现弓部动脉瘤4周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诊断:弓部动脉瘤

术后CTA复查:CTAFU:主体和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DuplexUS:颈动脉血流正常

术后CTA示双内嵌分支支架形态满意,通畅

WeFlow-Arch?

FIM研究的初步结果揭示了WeFlow-Arch?器械的以下5个优点:

该器械适用于弓部和部分升主动脉远端病变;节段性释放不影响脑血流;该器械可通过预弯和可调输送系统轻松输送;桥接技术简单可行;无gutter内漏;主体内分支形态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该器械不适用于没有升主动脉锚定区的病变,并且可能存在弓上动脉的一个分支需要搭桥手术。

总结

VEITH

最后郭伟教授进行了如下总结:

血管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仍存在诸多挑战;血管腔内治疗的主动脉弓重建装置仍然缺乏,临床证据数量有限,结果不理想;模块化双内嵌分支的设计理念为血管内重建主动脉弓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途径;还需进一步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来证实该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往期精彩回顾

郭伟:新型混合分支支架型血管的特点和优势

郭伟教授

医院血管外科全军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教授,解放军医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博士生(后)导师。

长期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疗技术交流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及生物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是美国《JEVT》杂志、美国《AVS》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著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JVS》,《EJVES》、《JACC》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主编《腔内血管外科学》、主译《卢瑟福血管外科学》、《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学精要》等10余部著作。获国家专利13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医学奖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年以来连续11年应邀为著名LINC大会(德国)做现场手术直播、为美国C3大会、南美CICE大会做现场手术直播。每年举办的“国际主动脉腔内修复课程”已培训来自11个国家的余位外国专家。组织和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大型流行病和临床多中心研究。

科研重点:(1)主动脉瘤与夹层的病因与病理学研究。(2)主动脉病变的流体力学研究。(3)动脉硬化的基础研究。(4)血管腔内器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5)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按下列步骤获取全年学术日历▼▼

血管资讯VascularNews

专注血管外科领域宣传与继续教育新媒体

合作联系

VascularNew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gmailiu.com/zdml/757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