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支架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PG-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长期结果分析:其I型内漏率及再干预率均较高。移植物间沟槽导致的内漏发生率可能比之前文献报道的更高。这种内漏可能导致术后主动脉继续扩张从而增加再干预率。
——摘自文章章节
组稿人述评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由于其较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已经广泛用于降主动脉病变。但是,当主动脉弓部病变近端锚定区需要定位于0、1或2区时,由于需要保留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这将对TEVAR的实施造成很大挑战。目前针对这类病变的主要腔内技术包括:平行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及开窗技术,其中平行支架技术凭借其灵活性且是一种现成的无需定制的治疗方法被多数中心应用于急诊病例中。本期血管资讯带来年9月发表于JVS杂志上的PG-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长期结果分析,与大家分享。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评估PG-TEVAR术后病变长期的形态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研究方法
对本中心年11月至年4月使用PG-TEVA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的观察终点是PG-TEVAR后相关的再次干预手术,次要观察终点为平行支架相关的I型内漏、平行支架闭塞、中风、术后30天死亡率及随访期全因死亡率。使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PG-TEVAR术后的再干预率及生存率。使用ROC曲线寻找能防止由Ia型内漏而行再次干预手术的最适主体移植物放大率、可用近端锚定区长度及长度-放大率值。
研究结果
共纳入33例患者,包含8名女性,中位年龄74岁(四分位年龄范围:67-79岁)平行支架技术包括:20例“烟囱”技术、15例“潜望镜”技术及13例“三明治”技术。其近端锚定区位于0区4例、1区5例、2区24例。病变类型包括:14例B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6例,慢性期8例)、10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3例Ia型内漏、4例吻合口旁动脉瘤、1例左锁骨下动脉瘤、1例创伤性主动脉弓部破裂。围手术期中风率及术后30天死亡率分别为6%和9%。术后增强CT显示在27名患者中存在28例内漏,其中包括:12例移植物间沟槽导致的Ia型内漏、9例移植物间沟槽导致的Ib型内漏、2例Ia型内漏、2例Ic型内漏、1例III型内漏及2例不明原因内漏。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7%及30%。平均随访时间为48±31个月。最近一次随访提示:仍存在12例持续的内漏和1例新发内漏。随访期总的再干预手术率为33%,PG-TEVAR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8%和49%。Kaplan-Meier曲线预估术后60个月PG-TEVAR相关的再干预手术率为32%,PG-TEVAR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6%和34%。
图1:纳入患者手术相关信息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图2:纳入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
图3:术后及随访期CTA显示不同的平行支架技术及其相关并发症:A: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伴随Ia型内漏;B:“三明治”技术伴平行支架闭塞;C:左颈总动脉“烟囱”结合左锁骨下动脉“潜望镜”技术;D: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结合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潜望镜”技术;E: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烟囱”技术结合左锁骨下动脉“潜望镜”技术伴Ia型内漏;F:左锁骨下动脉“潜望镜”技术伴Ib型内漏。
图4:Kaplan-Meier曲线评估PG-TEVAR相关再干预率、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预估术后60个月再干预率、PG-TEVAR相关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2%、16%和34%。
图5:ROC曲线提示,应用平行支架技术,防止因Ia型内漏而行再干预手术的主体移植物最适放大率为12%。
图6:ROC曲线提示,应用平行支架技术,防止因Ia型内漏而行再干预手术的最适长度-放大率为46。长度-放大率=可用的近端锚定区长度+主体支架放大率,适用于评估可用的近端锚定区和主体支架放大率之间的平衡。
图7:ROC曲线提示,应用平行支架技术,防止因Ia型内漏而行再干预手术的最适可用近端锚定区长度为35mm。
研究结论
与之前报道相比,近期的研究提示PG-TEVAR有着更高的I型内漏率、再干预手术率和更低的内漏自然消失率。这些研究提示PG-TEVAR有其特定的劣势,可能适合作为不适合开放、杂交手术及其他腔内技术的备选手术方案。审校及组稿: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熊江教授
编译: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吴明炜博士研究生
编辑:血管资讯Oliver
血管资讯学术资讯专区
网址:xgzx.talkmed.